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水热合成YFeO3及其性能研究+文献综述(3)
属于正交晶系。
现在具体来介绍:铁酸钇(YFeO3)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是 Pnma(D16/2h) 。半
径小的 Fe3+
处于6 个面心O2﹣堆成的八面体空隙中,半径大的Y3+
位于八个[FeO6]八面体
的空隙内。YFeO3 对光和热的稳定性好。YFeO3 作为一种稳定的窄禁带半导体
(Eg=2.58eV) ,光谱吸收范围较宽,是很有潜力的光催化材料。
对于正交钙钛矿结构的YFeO3晶体,其空间群为 Pnma,晶格参量为:a=0.5594 nm,
b=0.7601 nm,c=0.5281 nm;===90°[5]
。它的晶胞由四个YFeO3分子组成,Fe3+
位
于FeO6八面体中心。用 Materials Studio
软件
包建立 YFeO3的结构模型下如图1.2所示。
1.1.3 YFeO3 的应用
稀土正铁氧体YFeO3呈正交钙钛矿结构,其晶体和纳米晶体材料在电极材料、传感
器和光催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揭示,YFeO3 在蓝色激光二极管,磁场传感器和磁光数据存储器件方面有重要
的应用前景。 Butler等较早报道了YFeO3是一种稳定的半导体材料,带隙(Eg)约为2.58 eV
由于该种晶体的带隙较窄,在光催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最近, Wu等报道了YFeO3
纳米晶在可见光范围具有光催化活性,最长吸收波长达 663 nm。Lü等报道了 YFeO3纳
米晶在紫外线和可见光范围具有光催化活性,其吸收边约为600 nm。陈旬等报道用自生
长燃烧法合成了平均尺度为55 nm的 YFeO3晶粒,样品的吸收边为 550 nm。其他研究者
也在尝试将YFeO3纳米晶体用于光催化技术。
1.1.4 YFeO3 粉体的合成
稀土铁氧体的合成一般是采用固相法,固相法是指由相应的纯氧化物通过高温反应
制得样品的方法,除了固相法以外还有用沉淀法、热分解法、溶胶凝胶法、超声化学方
法及燃烧法等制备稀土正铁氧体的研究报道的,下面展示了一些这些方法合成铁酸钇的
报道
(1)Bulter等[6]
就研究采用熔融法制备YFeO3;
(2)Mathur等[7]
用金属醇盐为原料,先通过置换反应生成异质金属醇,再通过水解溶剂
-凝胶法制得纯相的YFeO3;
(3)Wu等[8]
以氨基乙酸为燃料,通过自燃法一步合成较高结晶度的YFeO3,通过控制
氨基乙酸和硝酸盐的比例可以得到四方和正交的YFeO3;
(4)Lü等[9]
报道了采用一种微波辅助方法,以水作为溶剂、碳为基板、PVA为抑制剂、
尿素为共沉淀剂合成了钙钛矿型 YFeO3纳米晶,但是制备过程中仍然需要在 600℃的高温下对样品进行热处理的,同时其表面积较小的。
以上文献都是关于YFeO3材料制备的开拓性工作,不过这些方法获得的 YFeO3样品
颗粒尺寸普遍比较大,比表面积比较小,这会影响其应用。因此,如何获得单相性良好、
颗粒较小的YFeO3就成为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本研究主要采用水热法来制备YFeO3材料,为此,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水热法。
1.2 水热法
1.2.1 水热法的简介
水热法生长晶体,是19 世纪中叶地质学家模拟自然界成矿作用而开始研究的, 发展
至今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了,水热法属液相化学的范畴,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容器(高
压釜)里,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介质,通过对反应容器加热,创造一个高温、高压反应环
境,使得通常与难溶或不溶的物质溶解并且重结晶。在水热条件下却可能使反应得以实
现。在水热反应中,水既可作为一种化学组分起作用并参与反应,又可以是溶剂和膨化
促进剂,同时又是压力传递介质,通过加速渗透反应和控制其过程的物理化学因素,实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35CrMnSiA钢感应焊后热处理组织及性能分析
下一篇:
年产量260万吨薄板连铸连轧车间工艺设计
甲氧基苯基卟啉衍生物的合成
纳米NCA正极材料的合成技术研究
有机硅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及改性研究
手性金属有机硅脂的设计与合成
均相体系中PVB的合成及表征
C3a-氰基和C3a-氯代吡咯烷并...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