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彩色导电油墨的制备和研究(15)
3.4偶联剂的选择及最佳含量的测定
待测对象:钛酸偶联剂(钛酸丁酯)和硅烷偶联剂(KH—550)
(1)打磨样板十块,用棉球沾取少量醋酸丁酯擦拭,作为性能板备用。
(2)称取CAB溶液154g、丙烯酸树脂133.5g、铝粉150g、醋酸丁酯30g、二甲苯12.5g、聚酰胺蜡5g加入1/4加仑小样罐中。
(3)将1/4加仑小样罐置于搅拌齿正下方。
(4)调整搅拌齿高度,使搅拌齿底部与小样罐底部高出1mm左右。
(5)按“start”键开启实验用分散砂磨多功能机,按“▲”、“▼”键,调整转速,直至2000转/min为止。
(6)盖上保护板,搅拌20min。
(7)称取样品十份各40g,倒入一次性塑料杯中,各加入20g醋酸丁酯稀释,分别加入钛酸偶联剂1%、2%、3%、4%、5%,硅烷偶联剂1%、2%、3%、4%、5%,充分搅拌后,喷涂在事先准备好的性能板上。
(8)将剩余液体倒入53加仑废液罐中,清洗喷枪。
(9)充分固化后,测其电阻值,并将两种偶联剂进行对比。
电阻率随偶联剂的用量的变化如图3.4所示。
图3.4 偶联剂对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如图3.4所示,加入钛酸偶联剂的油墨其电阻率比加入硅烷偶联剂的要小,这可能是由于钛酸偶联剂中功能区(RO)m使得导电油墨中的填料与钛酸偶联剂进行偶联,使得其可和铝粉表面以化学键、化学吸附及表面覆盖的方式结合,R基一端可与环氧树脂基体发生交联反应,生成牢固的化学键,从而使导电填料与树脂基体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并且加入钛酸偶联剂能够改善填料在树脂中的分散性,增加相容性,充当着分散剂的作用,使填料在油墨中分散均匀。
电阻率随偶联剂含量的增大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规律,如果偶联剂太少,导电填料与树脂基体不能完全形成粘接界面层,导电性差。适量偶联剂的加人会使导电体在树脂基体中得到较好分散,有利于导电桥链的形成,增加了场致发射的几率。而过量偶联剂的加人会在粉体颗粒表面上形成较厚的包覆层,破坏粒子之间导电链的形成,减少场致发射现象,从而导致电阻增大了。因此,偶联剂的用量要合适,实验最佳含量为2% 。
3.5 研究BYK-ES80导电剂对导电率的影响
(1)打磨样板十块,用棉球沾取少量醋酸丁酯擦拭,作为性能板备用。
(2)称取CAB溶液154g、丙烯酸树脂133.5g、铝粉150g、醋酸丁酯30g、二甲苯12.5g、聚酰胺蜡5g、钛酸丁酯10g加入1/4加仑小样罐中。
(3)将1/4加仑小样罐置于搅拌齿正下方。
(4)调整搅拌齿高度,使搅拌齿底部与小样罐底部高出1mm左右。
(5)按“start”键开启实验用分散砂磨多功能机,按“▲”、“▼”键,调整转速,直至2000转/min为止。
(6)盖上保护板,搅拌20min。
(7)称取样品十份各40g,倒入一次性塑料杯中,各加入20g醋酸丁酯稀释,分别加入BYK-ES80导电剂0.2%、0.4%、0.6%、0.8%、1.0%、1.2%、1.4%、1.6%、1.8%、2.0%,充分搅拌后,喷涂在事先准备好的性能板上。
(8)将剩余液体倒入53加仑废液罐中,清洗喷枪。
(9)充分固化后,测其电阻值,观察随BYK-ES80导电剂的增加,电阻值的变化。
电阻率随HKY-ES80用量的变化如图3.5所示。
图3.5 HKY-ES50对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HKY-ES80导电剂的量对油墨电阻率有很大的影响,电阻率随HKY-ES80量的变化如图3.5所示。
由图3.5可知,随着HKY-ES80导电剂量的增加,电阻率急剧降低,当填充量为1.2%以后下降趋势略有减缓,但仍然处于下降态势。
共1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上一篇:
钢铁冶炼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下一篇:
¢8~20mm16Mn高速线材生产工艺设计
导电铝复合排钎焊连接研究
导电炭黑/聚苯胺复合热电...
ANSYS铜铝焊接接头导电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铝-铜导电端子摩擦焊接工艺试验研究
纳米晶透明导电膜的杂化组装性能提高
水性丙烯酸树脂水性油墨的研制
水性导电油墨的制备研究+文献综述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