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前苏联及俄罗斯已掌握了一定的复合材料爆炸容器的设计技术,并成功研制了各种不同当量的纤文复合材料圆柱形、球形爆炸容器。试验表明,内层用高强不锈钢材料作内衬,外层玻璃纤文复合材料采用环向缠绕与错绕螺旋缠绕(环向缠绕层厚度与螺旋缠绕层厚度相同)的组合缠绕方式可以得到最大的爆炸冲击承载能力。
中国在1963年首次建成了一个直径1.4 m的立式圆柱形室内爆炸井,这是中国研制爆炸容器最开始的起步。1986年江西洪都机床设备厂研制成功了一台1 kgTNT当量的爆炸容器,同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制成功了5 kg TNT当量的爆炸容器并通过鉴定。据现有文献报道,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拥有最大当量为20 kg TNT的爆炸容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也正在研制最大当量为40 kg TNT的爆炸容器。在复合材料爆炸容器设计方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利用HS2高强玻璃纤文及不锈钢内衬,设计了内直径500 mm的球形及柱形复合材料爆炸容器,炸药与球形及柱形容器的重量比分别达到3.3%和0.9%。此外,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离散多层爆炸容器(如图2.9和2.10所示),这种爆炸容器除了包括顶部、底部封头和圆柱形薄内筒外,还包括由扁平钢带缠绕而成的钢带层,试验表明它比单层金属爆炸容器具有更好的爆炸载荷承载能力。
 
图2.9 离散多层爆炸容器结构示意图
 
图2.10 离散多层爆炸容器
从上述爆炸容器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爆炸容器经历了从最初的单层结构形式再发展到多层结构形式,从单一金属材料再发展到金属/复合材料并用的形式。此外,由于复合材料爆炸容器比金属材料爆炸容器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预见发展复合材料爆炸容器将是未来的趋势。
    自2002年开始,ASME Sec ⅧDivision 3高压容器标准起草组(Special Working Group/High Pressure Vessels)专门成立了承受冲击载荷容器工作组(Task Group on Impulsively Loaded Vessels, TGILV)来撰写承受爆炸/冲击载荷的容器的设计标准。到 2008年2月4号,由该工作组撰写的Case 2564 of ASME Boiler and Pressure Code: Impulsively Loaded Pressure Vessels,Section Ⅷ,Division 3,已经正式颁布执行。
上一篇:高燃速发射药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Novec 1230灭火剂的施放方法研究

AUTODYN有限空间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研究

图斑连接方法对揭示土壤...

激波作用下受限空间内油...

AUTODYN带状炸药室内爆炸防护墙减压结构设计

AUTODYN高能量密度材料水下爆炸数值模拟研究

江苏省空气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红壤区土地全氮的空间预测方法研究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