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老师和郭初阳老师在落实本课的核心问题上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铺垫”。为更好的落实核心问题,两人都为其做了大量的铺垫。

钱梦龙老师为落实“愚公愚否”这一核心问题,做了三层铺垫。首先他带领学生熟悉文章中的人物,熟悉愚公的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基本状况,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对“愚公是如此的年老体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他又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探讨“移山是如此不易却又如此有利”,设下第二层铺垫。紧接着通过众人对移山的态度,尤其是愚公之妻以及智叟的态度设下第三层铺垫。最终进入“愚公愚否”这一核心问题的探究。做好了“移山条件”、“移山之利”以及“他人态度”的铺垫,对愚公精神的探讨,对愚公精神的捍卫也就水到渠成了。

郭初阳老师“如何重新评价愚公”这一核心问题的落实也借助了两个主问题的铺垫。首先郭初阳老师带领学生拎起文章的四大要素,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四大要素肯定这篇文章积极、朗健的精神,先立后破,为反思愚公精神做预热。紧接着第二个环节就通过三则故事的对比带领学生质疑愚公移山成功的原因。在这一环节中,郭老师将愚公移山的成功归结于外援,故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重新评价愚公也就水到渠成了。文献综述

    2、钱老师的“立足文本”与郭老师的“假设法”

钱梦龙老师带领学生解决核心问题,捍卫“愚公精神”采用的方法是“立足文本,有理有据”。在钱梦龙老师的课堂中,他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基本上都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例如“我们说愚公笨,或者不笨,都要从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空想。” “手不离书,言必有据”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自己从手中的书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这种来源于文本,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能说出的内容似乎更容易让他们信服与理解。

郭初阳老师运用“假设法”带领学生理解他对愚公的新解读新评价。在《愚公移山》中,郭老师多次运用“假设法”展开教学。在解决第二个主问题时就开始运用假设,“假如让智叟最后发言会怎么样” 。在核心问题探究过程中更是连用两个假设,“假如愚公早料到帝会‘感其诚’,或是早与帝达成了协议。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时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你如何评价愚公”。我们尚不去评论这些假设是否合理,其中不可否认的是这篇文章的边界在郭老师这一系列的假设中被不断地拓宽,也是在这种文本之外的假设中才会产生这一新的解读新的评价。但是,对于这种脱离文本,源于想象而得出的结论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接受还有待商榷。

上一篇:杭州小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调查研究
下一篇:论美国SAT考试制度美国先修课程制度以及日韩考试制度

改进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小学教学应用中的措施

小学语文教师要课堂教学艺术的策略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舞蹈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反思性教学影响因素和建设策略

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活动初探

从原型到紧缩同素近义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及其优化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