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知识冗余:由图像的记录方式与人对图像的知识差异而产生的冗余。人对许多图像的理解与某些基础知识有很大的相关性。许多规律性的结构,人可以由先验知识和背景知识得到。而计算机存储图像时还得把一个个像素信息存入,这就形成冗余。

G、视觉冗余: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的注意是非均匀和非线性的,视觉系统不是对图像的任何变化都能感知。

1.3  图像压缩技术现状与前景

近十几年以来,图像压缩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尤其进入90年代后,一系列图像编码建议算法的提出标志着图像编码技术已经成熟,开始由学术研究走向产业化,前景十分诱人。其意义之大已大到可以促进现有信息产业的结构发生巨变的程度,它使通信、广播、计算机产业的界限变得模糊了。现在的情况已不是简单地满足某些用户的图像压缩的要求,而是正在以图像编码为核心技术之一大规模地积极开拓新的产品和应用领域,如:

数字电视体系:高清晰度电视(HDTV)和按需电视(VOD)

多媒体通信系统

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

电子出版物

办公自动化、电子邮件、在家办公

各种图像信息系统,如指纹库、遥感图像数据库等。

2  图像压缩基本理论与常用算法

2.1  图像压缩基本理论

任何压缩的基本思想都是除去数据中的相关性。所谓相关性,就是能够根据给出的一部分数据来判断出其他相关数据。图像压缩的根本思想就是去除图像数据中存在的相关性。

图像数据压缩就是在满足一定图像质量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少的比特数来表示原始图像,以提高图像传输的效率和减少图像存储的容量,在信息论中称为信源编码。图像压缩是通过删除图像数据中冗余的或者不必要的信息来减小图像数据量的技术,压缩过程就是编码过程,解压缩过程就是解码过程。压缩编码可分为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两大类,前者在解码时可以精确地恢复原图像,没有任何损失;后者在解码时只能近似原始图像,不能完全无失真地恢复原图像。文献综述

2.1.1  图像压缩效果的评价

图像压缩效果与图像本身、压缩方法、允许失真的限制等多个因素相关。图像质量的正确评价是图像信息工程领域内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观质量评价和客观质量评价。

主观评价方法就是让观察者对同一幅图像按视觉效果的好坏进行打分,并对其进行加权平均。这种评价结果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相对于客观评价方法是可靠的,但它使用起来不方便,一方面不能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不能直接用于图像编码过程中的质量评价和控制,另一方面,主观评价容易受到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如年龄、教育程度和性格等,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客观评价方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上一篇:基于图像反馈的摄像机自动对焦算法无焦距参数盲搜索算法研究
下一篇:Android操作系统的项目分组管理

采用颜色共生矩阵的图像分析技术实现

jsp+mysql网上化肥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java的B2C型电子商务网站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交互式学习设计

基于离散事件系统Petri网模型的可达图研究

局域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Wireshark的P2P文件共享中的行为提取软件设计

组态王文献综述

适合宝妈开的实体店,适...

林业机械作业中的安全性问题【2230字】

人事管理系统开题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关系的研究

紫陵阁

淮安市老漂族心理与休闲体育现状的研究

浅谈动画短片《天降好运》中的剧本创作

弹道修正弹实测弹道气象数据使用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