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串行数据通信控制和应用+源程序(7)
RS485标准抗干扰能力强, 传输速率高, 传送距离远. 采用双绞线, 不用MODEM 的情况下, 在100kbit/s的速率时, 可传送的距离为1.2 km, 若速率降到9600 bit/s, 则传送距离可达15 km. 它允许的最大速率可达10Mbit/s. RS 485允许平衡电缆上连接32个发送器/接收器对, 因此RS485适用于多点通信系统中。
2.5.3 RS232C 与RS485的转换
微机不能直接与RS485接口, 因此还须加上RS232C 与RS485的转换电路[7]。RS232C 与RS485 转换电路设计选用SN75LBC184芯片。SN75LBC184 是美国TI公司生产的一种RS485 接口芯片, 可在总线上连接64 个收发器. 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发送使能端DE 为高电平, SN75LBC184作为发送器, 数据从第4脚输入, 第6、7 脚输出, 其中7脚输出信号的非;接收使能RE 为高电平, SN75LBC184作为接收器, 信号从6脚或7脚输入, 1脚输出。
利用SN 75LBC184设计的RS232C 与RS485转换电路。选用PC 机的COM2 接口, 但COM2的9个端口只使用其中的RTS、RXD 、TXD与GND四个端口,以构成简易的四线通信线路。该电路使用了三片光电耦合器TLP521- 1进行隔离, 这使PC机与SN75LBC184之间完全没有了电的联系, 从而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当RS232的RTS端为逻辑电平1 (-12V)时, 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不发光,光敏三极管不导通, 输出端为TTL逻辑电平1(+5V), 此时选中RS485的DE 端允许RS485接收, 这样, RS232的TXD 端就可以发送数据(工作逻辑与RTS端相似)。 当RS232的RTS端为逻辑电平0(+12V)时,光电耦合器的发光二极管发光, 光敏三极管导通, 输出端为TTL逻辑电平0(0V),此时选中RS485 的RE 端允许RS485 发送. 当RS485的R 端的输出为逻辑电平1时, 光电耦合器发光二极管不发光, 光敏三极管不导通, 这样, 在RS232输出停止时,其TXD电平为-12V, 电容被充电到-12V以使其输出也变成-12V,即逻辑电平1;当其输出为逻辑电平0时, 光电耦合器发光二极管发光,光敏三极管导通,这时,其输出为+5V, 也在RS232逻辑电平0的范围之内, 即为逻辑电平0.
3、 通信协议
对于单片机来说,为了进行串行数据通信,同样也要有相应的串行接口电路。只不过这个接口电路不是单独的芯片,而是集成在单片机芯片内部,成为单片机的一个组成部分。MCS-51内部含有一个可编程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具有UART的全部功能。该接口电路不仅能同时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也可以作为一个同步移位寄存器使用。
3.1 单片机串行口的结构
MCS-51有两个单独的接收、发送缓冲器SBUF(属于特殊功能寄存器),一个用作发送,一个用作接收。发送缓冲器只能写入不能读出;接收缓冲器只能读出不能写入,两者共用一个字节地址(99H)。
在发送时,CPU由一条写发送缓冲器的指令把数据(字符)写入串行口的发送缓冲器SBUF(发)中,然后从TXD端一位位地向外发送。与此同时,接收端RXD也可一位位地接收数据,直到收到一个完整的字符数据后通知CPU,再用一条指令把接收缓冲器SBUF(收)的内容读入累加器。可见,在整个串行收发过程中,CPU的操作时间很短,使用CPU还可以从事其他的各种操作(指工作在中断方式下),从而大大提高了CPU的效率。
共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上一篇:
话筒放大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下一篇:
双向中继协作无线通信系统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
STC89C52单片机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设计
基于蓝牙和语音识别技术...
AT89C2051单片机无线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程序
DSP无线供电系统串/并s/p补偿的数字化控制
VHDL基于EDA三层电梯控制器设计+程序
PLC自动停车场控制系统设计+梯形图
生物启发神经网络模型自...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