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中国古代文论的和合精神研究(2)
(一)儒释道的和合观
儒、释、道三家分属不同的派别,其思想各有千秋,但在对待“和合”的态度上,它们表现出了相统一的一面,构成中华“和合”文化固有的传统。
1.儒家的和合观
儒家把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论语•学而》有:“礼之用,和为贵” [4]。《中庸》有云:“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儒家《周礼》倡导“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主张,认为治国理事,礼仪制度,要以和为价值标准。“贵和”的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价值取向,儒家提倡推己及人,由远及近的思文方式,主张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3]的观点,认为万物产生,事物运动变化,天下治理都是和合的结果。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个人修身养性,要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讲究心平气和,《论语》讲“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4]。与人交往,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的方法,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他把“人和”视为超过“天时”“地利”最重要的因素。“人和”作为规范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价值尺度,儒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人与人这之间的和谐。除此之外,儒家还构建了一个“大同”社会远景,《礼记•礼运》中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其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这里,“儒家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天下为公,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任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蓝图” [7]。治国之策上,儒家崇尚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国家太平,追求“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与国交往和应对潮流,要“和而不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从黄庭坚的诗歌作品分析其诗学理论内涵
下一篇:
谢灵运《山居赋》佛教色彩和艺术特色研究
《山海经》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借鉴意义
论沈浩波诗歌的零度抒情
浅析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妇...
苦闷的象征中国现代小说苦闷的叙事
申论与古代策论比较研究
论中国古代上行公文的类型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秘书的职业素养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