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究竟是怎样分裂的呢?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科技的发展,造成了知识分裂的同时人自身也被社会分工和机器生产所肢解,人不再完整而成为“断片”,成为“单向度的人”,人性也不再是活生生的了。席勒从暗淡的现实出发,以对古希腊理想人格的精神追求作为通往理想王国的途径,表达其渴望重回完整人性达致理想的未来的愿望,这构成他的怀旧主题。

3、精神救赎——以审美的回眸对抗现代性

18世纪正是理性与秩序占据人类生活主流时,浪漫主义的基本诉求是反理性主义,但浪漫主义并不是彻底与理性对立,而是重在揭示与对抗理性的危机。他们走上了以恢复人类对艺术的信仰、用感性和审美的方式对抗理性之路。在当时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雄伟瑰丽的大自然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诗歌内容大都以大自然为依托,崇尚原始的、未被现代理性玷污的、纯真的自然美。“湖畔派”诗人对大自然更是情有独钟。被世人誉为“自然诗人”的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喜爱是溢于言表的,其诗作中往往描绘美丽、富有诗意的生活图景,也正是在这里他的心灵得到慰藉。浪漫主义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建立在人对自然的敬畏基础之上,对自然虚怀以待,这样才可能领会到自然的真谛;同时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而靠理性分析是不能够认识自然的,需要诗人带有知觉和想象力的艺术创造。德国的浪漫主义者,面对失去信仰的社会的分裂动荡,极端向往中世纪,钟情于中世纪宗教社会的描写。在他们看来,中世纪中的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人与上帝也维持着一种理想化的秩序。中世纪的人虔诚地崇拜上帝,把自己和上帝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的行为也在以宗教秩序为准则建立的 “世俗秩序”下得以规范。启蒙现代性的后果之一就是人对自然的征服,破坏自然的和谐,而且这一过程失去了对上帝的虔诚敬畏之心。科学和理性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宗教所能赋予人的安稳感和精神归属感恰是科学和理性无法给予的。文献综述

浪漫主义在肯定过去美好一面的同时也遮蔽了过去丑陋的一面,正如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回望中世纪,回避中世纪残酷的宗教压迫以及蒙昧主义等,而是挖掘为自身反对启蒙理性提供文化支持、且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如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对精神的崇尚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浪漫主义对过去的肯定或美化并不意味着现实层面上他们要回到过去,而是精神或思想层面上对过去的“回眸”,浪漫主义的怀旧是“存心怀旧”,把怀旧的笔墨挥洒于对过去美好秩序的想象性描写,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过去,通过被构造的过去来否定现在,以此作为从现实逃逸的途径。但不管怎么说,浪漫主义给人的精神救赎指出了一条道路。

上一篇:晚清堕胎之风及法律应对维护人权抑或巩固统治
下一篇:俞樾《论语平议》的训诂问题研究

浅析秘书工作中的语言艺术及沟通技巧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中的吴方言研究

论方方小说中的悲剧主义

浅析苏童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男女秘书工作中的差异

赵本夫小说《天下无贼》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热门影视作品中的秘书角色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