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视剧的服务对象是儿童,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可把儿童大致分为幼儿(3—7岁)、儿童(8—12岁)、少年儿童(12—16岁)三个阶段。我们在书店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儿图书、儿童读物和青少年书籍的分类,早些年我国儿童电视剧在发展时也尚能根据这一阶段性特征进行改编、创作,例如改编自郑春华《紫罗兰幼儿园》的我国第一部幼儿电视剧《跑跑的天地》;根据秦文君小说《男生贾里》改编的、描写儿童生活的《贾里的故事》;以及来自郁秀16岁时所著小说、至今仍堪称经典的《花季·雨季》等等。可谁知儿童电视剧越是发展,越是忘本,越不能精细化,想要笼阔3到16岁的儿童,将其“一网打尽”的心思昭然若揭,导致多数所谓的儿童电视剧实则已算是半成人式的电视剧,越发深刻且具有广泛社会意义,二十多岁的演员们演绎十五六岁的少年更是屡见不鲜。12岁以下的儿童也多是要么看动画片,要么和青少年甚至成人看同样的武侠剧、言情剧……

儿童天性喜欢模仿,看电视又常常不加节制,有时恨不得24小时与电视绑在一起,自然大大减少了阅读书籍的时间。电视节目高度的形象性、直观性使儿童的理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而且由于电视画面缺少必要的艺术空白,从而也限制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2](P107)若是不能很好地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这个丰厚的资源,片面理解娱乐性进行恶搞,为了商业价值和收视率而模糊年龄拍摄儿童剧,只会使儿童电视剧成为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傀儡”,毕竟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是相辅相成的。文献综述

三 儿童文学影视改编的问题与发展

综上来看,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影视改编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经过数代作家、编剧、导演的努力,成效斐然,可问题也不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未能达到应有水平,与我国几亿儿童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对此笔者将从我国儿童文学作家、学者刘绪源对于儿童文学母题的归纳分类出发,着重阐述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影视改编的问题与发展,并对改编是否应忠实原著这一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刘绪源将儿童文学的多种题材浓缩为“爱的母题”(“成人对儿童的目光”)、“顽童的母题”(“儿童自己的目光”)、“自然的母题”(“人类共同的目光”)。[5](P1)基于此改编的影视剧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三大母题。抛开我国影视剧尤其是电影的拍摄水平仍比较落后的主观原因,因创作环境(有关部门的干扰、审核)导致的好作家不一定有好发展以及颇受国外影视剧冲击的客观原因来看,仅就我国儿童文学的影视改编本身就存在着诸多漏洞。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上一篇:分析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双城记》和《艰难时世》
下一篇:生命救赎史浅析《日光流年》

《山海经》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借鉴意义

论沈浩波诗歌的零度抒情

浅析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妇...

苦闷的象征中国现代小说苦闷的叙事

论性别差异对当代秘书工作的影响

论中国古代上行公文的类型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秘书的职业素养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