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水浒传》中潘金莲悲剧的女权主义妇女观社会影响意义(6)
正是这样一个对男性不肯依从,美丽漂亮,拥有对男人的致命吸引力又极度危险的女人,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女性自身的意识觉醒,对于男权衍生出来的夫权的压抑反抗,与男性权威的挑战。她将自己的美好愿望注入到自己的行动当中,而不像一些妇女只会一的幻想。除去作者强加到潘金莲身上的歧视成分,客观的讲,潘金莲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女性在夫权的封建社会中的反抗,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然而,可悲的是,潘金莲人格意识的觉醒似乎与她女仆的身份是极为不对称的,她微不足道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和整个封建社会相抗衡,她的人生中迸发出的悲剧美的火花,并没有像她预期的那样燎原,有的只是迅速的被扑灭,以身死结束了这场悲剧。
(二)从潘金莲看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
潘金莲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她抛弃了封建道德的枷锁,追求自由和爱情,追求幸福的婚姻,追求个性的解放。但是,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潘金莲却被作者被社会被所有的人赋予了一个形象——淫妇。在《水浒传》中,通过对潘金莲的研究,我们很容易看到在封建男权社会之下的女性所受到的歧视与偏见,这也可以看出当时整个社会男权主义思想的盛行。
1.对女性的轻视,认为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的传统理念。
在封疆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体系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盛行,在孔孟思想、程朱理学等一切儒家思想中,女性必须是一个恪守妇道的人,必须遵从三从四德、纲常伦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男权至上的意识十分的浓厚,女人仅仅只是男人的附属品而已,甚至于被当成泄欲的工具、玩物。一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处处留情,到处拈花惹草,寻花问柳,但是女人却必须恪守妇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套在女性头上的枷锁。“红颜祸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类的清规戒律,把封建社会的女性压得喘不过气。在封建礼教下女性的生活状况可以说是极其悲惨的,潘金莲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潘金莲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美貌何罪之有?但是正是作者赋予她的美貌为她一生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潘金莲的畸形婚姻值得我们同情,但是上天好像还没有放过她,让她与西门庆的相遇使其彻底的走向了深渊。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关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讲应该是被大家所谴责的。但是潘金莲和西门庆之间到底是谁的罪过呢?其实罪魁祸首就是奸诈恶毒的西门庆,他一个浪荡公子,“潘、驴、邓、小、闲”五件俱全,专门眠花宿柳,欺男霸女,加上老太婆王婆,他们两个人合谋布置陷阱,设下了圈套,一个婚姻不如意又没有安全感的弱女子,如何能逃脱这个陷阱呢?只到后来潘金莲越陷越深,为了和西门庆做长久夫妻,走向了一条谋杀亲夫的道路,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中除了潘金莲,还有很多的女性被男人所鄙夷、排斥、侮辱。像阎婆惜、潘巧云、贾氏等等,她们一辈子都活在男人的阴影之下,她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凸显一个男人的绝对权威。
《水浒传》所处的明初,承大乱之后,社会正在恢复阶段,礼制(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有助于当时社会的巩固,因此和严刑峻法一样,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推行。然而男权社会所奉行的礼制越是大行其道,人欲越被看做是洪水猛兽。作为附属品的女性,她们的地位就越发低下。可以看出,《水浒传》当时所处的社会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从男人的角度出发,对女性表现出的是一种歧视和排斥的态度。相反的“不近女色”的男子被看做是英雄本色,像武松、宋江等。而女人却是祸水,是阻止男人走向英雄主义的绊脚石。在这种社会思想的影响下,潘金莲成了一个受人唾弃的淫妇。
共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红王妃》芭芭拉•霍利威尔形象论文
下一篇:
刘熙载《艺概》论苏轼文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中的吴方言研究
《山海经》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借鉴意义
论《围城》的比喻特色
盛可以《野蛮生长》农民暴力女性意识
《白鹿原》之田小娥形象分析
空空道人评点《儒林外史》文化创意思想论述
以《天香》为例论王安忆...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