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德一直崇拜“英雄式”的理想人物,但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由于对上流社会的厌倦,她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于连这个平民身上。在她看来,于连表现出了特殊的优秀品质,“他没有奴颜媚骨自由思想,又有才识胆略”。[5]玛蒂尔德讨厌那种庸俗,愚蠢的爱情。于连不去刻意接近她,不邀请她跳舞,不赞美她,不屑她的冷嘲热讽,于连的这些行为和她之前接触过的贵族们有很大的不同,也正因如此令玛蒂尔德欣赏他。玛蒂尔德将这份情感放在脑海里加以幻想和粉饰,由此便断定自己爱上了于连。爱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她的内心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斗争,而最终这份“伟大的爱情”主宰了她的心灵,压制了那颗冷酷高傲的心,于连伪装表现出的高贵品质让她爱得无法自拔。在她的观念中,总是给于连贴上“英雄主义”的标签,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实质上,她更爱的是这个无上荣耀的标签,而不是于连本身,她从未像德•雷纳尔太太那样真正敲开于连的心房去看看她所爱的男人骨子里究竟是怎样性格的人。每当于连想向她吐露自己真正的感情时,她总会给以蔑视和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则继续选择带着虚伪的面具与她交往。她爱于连,可这份爱情是疯狂而多变的,她从于连身上看到的只是骁勇善战的“拿破仑”式的战士。当她反省之后,又因为于连低贱的身份而鄙视他。前一夜她还说:“你是我的主人,我是你的奴隶”,[6]并发誓服从于连,可没过几天她又将于连冷冷地甩开。这种反复无常的举动将于连折磨得痛苦不堪。对玛蒂尔德来说,她高傲的自尊心一直不肯向爱情低头,所以也总是陷入这种爱与不爱的两难抉择中。
在玛蒂尔德的思想中,“英雄主义”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她怀孕后,才完全屈服于于连,甘愿扮演一个妻子的角色。当然我们不应排除她有真爱于连的可能,“还是同德•瑞那夫人一样富有自我牺牲和完全的奉献精神的”,[7]但她认为这样做是她应付的“责任”,包括她后来设法营救于连又以一种贵族阶级才有的仪式埋葬于连的头颅,她更在乎的是这种爱情所表现的形式。她的爱情一直“靠思想站立”。[2]尽管她对于连的爱不乏真情,但是主观的思文模式一直左右着她,使她和于连的爱始终不能达到一种心灵的融合。这样的爱是一种复杂的“头脑的爱情”。[2]
三、于连的爱情观
上一篇:审美文化视野下的“人造美女”现象
下一篇:中招语文作文试题研究

罗兰·巴特神话学视角下的...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中的吴方言研究

《山海经》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借鉴意义

论《围城》的比喻特色

盛可以《野蛮生长》农民暴力女性意识

《白鹿原》之田小娥形象分析

空空道人评点《儒林外史》文化创意思想论述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