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吸收、利用、排出等代谢活动来减少环境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甚至消失,能够让被破坏的环境部分或完全的恢复原状。相对于其他的物理化学方法,生物修复方法具有实施成本低、修复效率高、不破坏原有生态的优点,被诸多国家广泛利用。实验表明,某些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可以大量吸收底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而其中一些植株还可以富集不同类型的重金属或吸收降解某些有机污染物(乔建荣,1996;宋福,1997;种云霄,2003)。我国在近几年的河道治理和污水治理过程中都会用到此种方法,同时此项技术目前正在快速发展中,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生态浮床会大面积设置在我国的城市河道内。88537

生态浮床技术虽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因为其特有的优势,国内外都在加紧研究此项技术,目前已有了不小的收获,但同样存在着问题和不足:

1、现有生态浮床的植株选择和浮床制作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不同的湖泊河流,因为其所处的地域和流经的城市、江河不同,使得其自身的状态和富营养化水平也不同,导致其营养化的原因更是多种多样。而湖泊河流的流速、温度、风速、水体波动的不同,使得在设计相应的载体结构和植物种类选择方面,需要极有经验的设计师来设计。而人的精力是有限,不可能完成所有湖泊河流的设计,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规范性的标准。论文网

2、现有生态浮岛难以推行机械化操作。生态浮岛漂浮在水面上,日常的管理均在水面上完成,还没有专门用于这项管理的机器,所以目前其管理操作大多需要维护人员手工完成。在小面积的生态浮床中,手动管理是能满足其需求的。但如果是大面积推广,生态浮床需要经常、及时采收和种植更换,人工操作就不能满足需要,这会限制其发展。同时大面积的生态浮床均采用人员人工管理、操作,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其成本增加,同样不利于其发展。

3、现有生态浮岛制作施工周期长。目前为止设立的人工浮床都是经现场勘测、数据汇总整理、设计方案出台、方案论证、材料购买、现场制作、现场种植这些步骤完成的,其所需要的时间长。如果是大面积的生态浮床设置,其现场制作和现场种植的施工期更长。

底泥中的碳不仅能为底泥中的微生物和底栖动物提供碳源,还能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而其氮、磷元素含量则与河道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含量水平密切相关。磷元素与氮元素决定其水体的营养状况。

底泥的pH值对底泥中污染物的形态和吸收释放速率尤为重要。

上一篇:国内外食品安全研究现状
下一篇:验证码识别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能量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增材制造技术概况及研究现状

振动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软PLC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PM2.5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轨道交通中应用ZigBee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电制造企业绿色供應链...

透过家徽看日本文化家紋から見る日本文化

ASP.net+sqlserver会员管理系统设计

“时尚与旅游”电子杂志的设计制作

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研究【2772字】

企业科研管理中统计报表...

华夫饼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

农村幼儿教育开题报告

基于安卓平台的二维码会议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