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清代学者对碑额的关注

到了清代中期,包世臣、阮元、杨守敬、康有为等立倡碑学的书家都注意到了取法碑额的重要性。阮元在《北碑南帖论》中说道“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法,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 当中的的“碑头”指的就是“碑额”,就是指北朝书法家宫殿题榜已经不存在了,不过从存世少量的碑额中能够得见大字的样式。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提到:“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各碑额、《云峰山诗》、《瘗鹤铭》、《侍中石》,字方四五寸书体虽殊,而大小相等,则法出一辙。至书碑题额,本出一手,大小既殊,则笔法顿异。” 他认为写大字和小字各有各的法则,应当区别对待,用笔方法也应该各不相同,包世臣认为碑额篆书属于大字的用笔方法,从碑学的角度看来,大字更应该强调笔画中段的丰富和坚实,这样远观时才能立得住脚,具有憾人气势。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同样提到可以取法的汉魏碑额十七种,康有为对这些碑额的总体评价为妙丽。取法碑额已经得到碑学家的充分肯定,在理论界形成气候。在打破了学习秦篆的体势之后,清代篆书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意。来*自-优=尔,论:文+网www.chuibin.com

2。3 清代书坛对“汉篆额”的借鉴与创新

其实早在宋,蔡襄和欧阳修就已经开始关注到汉魏碑额,并将它列在金石著录里。叶昌炽《语石》记载“汉魏碑额,笔法奇伟可喜,非后人所能仿佛。蔡君谟见《后汉南阳太守秦君碑额》,苦爱之,欧阳公遂著於录。” 蔡襄能够感受到碑额的动人之处,在当时却“寡于知音”,欧阳修的著录也只能聊备一格。

2。3。1 书家

对清代影响较大的书法理论家们,都注意到取法碑额的重要意义,前期钱坫和王澍的尝试,虽注意到参法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并未有所改变,未能深入到笔法层面,直到清中期邓石如通过运用更加含蓄、凝练的笔法,成了能融汇碑额的关键书家。

上一篇:论标志设计审美特征
下一篇:包世臣《艺舟双楫》中的尊碑书学思想

江苏省高邮市低碳居住区景观设计

杨维桢书法风格成因探析

寿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乐在长山下养老院规划与建筑设计

锦瑟年华餐饮空间室内设计

勿忘初心茶馆室内空间设计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自然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