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抗炎活性

大量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在宿主防御微生物和各种疾病如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6]、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刺激下,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分泌一系列的细胞毒素,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其他活性氧的前体(ROS),生物活性脂质,颗粒蛋白酶和中性白细胞弹性蛋白酶[7], 主要用来破坏慢性炎症性疾病。通过利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来抑制或不适当的刺激中性粒细胞,使炎症性疾病得到改善。

2个芳基萘类活性木脂素是从蛇菰属植物穗花蛇菰分离出来的,并通过大量研究评价它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活性,化合物1-b1(如图1。4所示)对TNF-α有抑制作用,IC50为0。87μmol•L-1。对该实验进行深入探究表明,该化合物主要是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的应答活性起作用文献综述

从叶下珠属植物珠子草Phyllanthus niruriL。中可分离得到3个木脂素nirtetralin A(1-b2)、nirtetralin B(1-b3)(如图1。5所示)和nirtetralin,这些木脂素的活性通过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进行评价,分离得到的3个化合物对HBV抗原的分泌的抑制显著,抑制HBsAg分泌的IC50 分别为9。5、16。7、97。2 μmol • L-1,抑制HBeAg分泌的IC50 分别为17。4、69。3、232。0 μmol •-1。

     

      2个芳基萘类化合物schisphentetralone A (1-b6)、(-)8-epi-aristoligone  (1-b6,1-b7)(如下图1。6所示)是从西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中分离得到的,且该化合物是首次在此植物中发现,通过HSC-T6测试其抗炎活性,1-b6在浓度为50 mg • mL-1时抑制率为28。2%。

上一篇:莴苣吉马烯A合酶突变体的构建及催化性质分析
下一篇:等波长消去法-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的含量

超声波分散法制备壳寡糖/化合物A空白纳米粒

新型化合物对AD相关神经炎...

苯并氮杂环硫醚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NHC催化[4+2]环加成反应合成...

葡萄糖基异噁唑类化合物...

燕麦碱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三氮杂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

透过家徽看日本文化家紋から見る日本文化

家电制造企业绿色供應链...

“时尚与旅游”电子杂志的设计制作

企业科研管理中统计报表...

农村幼儿教育开题报告

华夫饼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研究【2772字】

基于安卓平台的二维码会议管理系统设计

ASP.net+sqlserver会员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