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何首乌肝毒性理论机制的讨论

有研究推断何首乌引起肝中毒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类物质(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甲醚(physcion)等),蒽酚衍生物在结肠形成高活性的蒽酮,这类物质吸收后可引起肝脏损伤。

药物特异质反应或者免疫介导引起的肝组织损伤或者其他不良反应。这种药物特异质反应或者免疫介导所引起的肝损伤,并没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的量效关系或者可以预见的生理机制。

肝脏内调控药物代谢和调节药物清除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目前注意到在肝脏毒性效应中,化药-中药、中药-中药相互作用对整个药物代谢的影响不能忽视。一些药物往往可以调整并竞争对于同一细胞色素CYP(如CYP3A4,细胞色素是肝脏药物代谢中Ⅰ相代谢最重要的酶)的调控药物,这种情况在中草药尤为明显 [13]。

何首乌的毒性可能不局限于肝脏,李奇[2]等指出:初步实验反映何首乌的肝毒性物质可能是其醇提物中的组分,其毒性器官就是肝脏;进一步实验提示何首乌对肝、肾和肺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对肾和肺的损伤是首次报道;肝功能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对何首乌肝损伤不敏感,难以早期有效预防中药何首乌对肝脏损伤的发生。

1.3 常规研究方法与指标

1.3.1 动物行为观察和组织病理检查

观察实验动物的外表、体重以及生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并从不同组别特定器官的组织(HE染色)病理切片上,初步判断给药后的动物在受到药物刺激后的损伤程度[14]。

1.3.2 血液生化指标测试

血液生化指标测试是医学中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生化指标的测试来预测和验证动物在受到药物、外源性毒物刺激后产生的生理病变[14]。目前,反映肝功能的一些指标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LO)、总胆红素(TBIL),反应组织抗氧化性的有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14]。

上一篇:每升300mg制药废水化学除氮技术研究
下一篇:国产与原研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体外溶出曲线一致性评价

柴胡舒肝散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自...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改善重...

膳食蛋氨酸限制对小鼠心...

抗体组学对兔源性多价抗...

免疫组化技术在PD脑内炎症研究中的应用

体成分与早期肝损伤及代谢风险因素相关研究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