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不锈钢冶炼用Al-Si脱氧剂的试验研究(2)
复合元素的脱氧剂比单元素脱氧剂的脱氧效果好,终脱氧时钢中氧含量更低,所产生的脱氧产物也更容易从钢液中排出。所以采用复合脱氧剂代替铝块终脱氧,不仅可以降低钢中的氧含量,同时还可以减少Al2O3等夹杂物对不锈钢性能的影响,是一种较为
经济
、实用的办法。复合脱氧剂脱氧时,不会产生用铝脱氧时铝漂浮和裹渣现象,在反应区域内同时存在着几种脱氧产物,它们很容易相互熔合成颗粒较大的夹杂物,它们在钢液中更容易上浮,从而顺利从钢水中排出。同时,这些半径大的颗粒更容易吸收周围小颗粒夹杂物,使钢水纯净。因此,复合脱氧剂脱氧既能充分发挥强脱氧剂的脱氧作用,又能改变脱氧产物组成,使夹杂物更容易的在钢液中上浮并从钢液中排出,从而改善钢水流动性和提高钢水的纯净度,使得不锈钢的质量得到提高。
复合脱氧剂与单元素脱氧剂相比,具有下述更好的脱氧效果:(1)增强脱氧元素的作用能力。两个或两个以上脱氧元素的存在,会提高它们单独存在时的脱氧能力。(2)复合脱氧剂熔点降低,更易均匀分散且同时参加反应,缩短选择性扩散过程,从而促进元素吸收,提高合金元素的收得率。(3)脱氧产物颗粒半径大,易吸收周围小颗粒夹杂,有利于快速上浮排出,使钢液更纯净。(4)脱氧效果更稳定,有利于铸件品质的稳定和提高。
复合脱氧剂在终脱氧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生产实践中,脱氧剂加入法同为投入法,采用复合硅脱氧剂终脱氧的效果优于采用铝饼终脱氧,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明显降低,这是因为产生复合脱氧效果,其复合夹杂物 具有颗粒大、熔点低的特征,极易聚合上浮,并排出钢液,使脱氧元素的利用率提高。加之减少废品,稳定铸件品质的效果,经济效益明显。复合脱氧剂脱氧效果稳定,优于用纯铝块,而复合脱氧剂完全可以取代金属铝用于终脱氧。
2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2.1 不锈钢及其脱氧剂的发展历史
钢铁冶炼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钢铁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即使在今天,钢铁对于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乃至人民生活来说,同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当前,尽管各种新型的无机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已得到很大发展。但从生产成本、广泛的适用性能等方面来看,它们还远远不能取代钢铁。钢铁之所以能够有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主要是由于钢铁的适用范围较广,它的半成品有较好的塑形,冷热变形能力均较强,同时,钢铁的成品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优良的力学性能,同时,铁矿石的储存量较大,开采和冶炼都比较方便,和其他的材料相比较,适用钢铁材料更为经济。但是钢铁与硅酸盐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及某些有色金属相比,它的最大的缺点是:在大气或酸、碱、盐等各种介质条件下,易于因腐蚀而失重损耗,乃至完全破坏。从而出现了多种钢铁的防腐蚀的方法,其中包括:(1)加入合金元素,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钢的抗腐蚀性能。从而产生了多种不锈钢,主要有耐蚀钢、耐酸钢、热强钢和海水用钢等。(2)使金属表面形成转化层和永久性覆盖层,从而防止钢的腐蚀。(3)电
化学
保护法,即利用外部电流使金属的电位改变,使金属极化到非腐蚀区或者钝化区,主要为阴极保护法和阳极保护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海洋工程、地下或水下
建筑
物、化工设备等,诸如地下管道、船舶、码头和海上平台等。
尽管钢铁材料防锈的方法很多,但对要求材料整体都有防蚀性的某些
机械
零件、化工容器、生活用品及其它特殊用品来说.添加合金元素提高钢铁耐腐蚀性能的方法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不锈钢的诞生和大多数科研成果一样,并非个别人的研究结果,而是许多冶金工作者长期努力、互相借鉴,不断研究的结果。最后于二十世纪初,在社会已具有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主要是低碳铬铁的制成)以及理论研究已取得进展(主要是铁铬合金中碳耐腐烛性的影响),而产业部门又急需的情况下,不锈钢才应运而生了。在1913年H.Brearley在研制舰载炮炮筒用钢时发明了可硬化的不锈钢,并发表了题为《耐蚀性取决于热处理和合金成分范围》的论文。从此可硬化的铁-铬-碳合金作为实用性的不锈钢而诞生了。这就是具有淬硬性的那一系列被称为“马氏体类不锈钢”的不锈钢。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钢的成分范围是:C<0.70%,Cr=9-16%,其中0.35%C、13%Cr的钢主要用于制作刀具,即现在的3Cr13(AISI420)钢。1911年C.Dantsizen在从事电阻丝研究时研制了一种铬含量同Brearley钢相同。但碳含量较低并具有极低硬度的材料。1914年,他提出钢的成分范围应为:0.07~0.15%C、14~46%Cr,这是一种低碳铁素体Cr13系不锈钢,其成分与目前的1Cr13相似。1924年F.M.Beeket研制了一种含铬量更高(含25~27%Cr)的不锈钢,相当于目前的铁素体不锈耐酸钢(AISI446)。在此同时,与铬-铁系不锈钢组织完全不同的铁一铬-镍系不锈钢也得到了发展。1909~1912年,E.Maurez和B.Stauss在研究热电偶保护套管用钢时,对高铬钢及铬-镍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1912年将耐蚀性很高的铬-镍不锈钢商品化。他们将高铬的马氏体系不锈钢命名为“V1M”,而将奥氏体系的命名为“V2A”。后者就是今天的18-8型不锈钢的雏型,当时它的成分范围是:0.25%C,20%Cr和7%Ni。后来通过对V2A钢的耐蚀性、加工性和机械性能不断进行研究,使之发展成为现在的1Cr18Ni9(即304不锈钢)、1Cr18Ni9Ti钢。在1910~1914年,作为现代不锈钢基础的1Cr13~4Cr13,Cr17-Cr28,18-8等马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不锈钢都先后问世,可以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研究,人类终于找到了具有工业实用性的不锈钢雏型。从此以后,不锈钢的研究只是在腐蚀理论方面不断深入,并按日益增多的使用要求,对成分作了适当调整,从而又发展了不少新的钢种,因此可以认为,不锈钢诞生于1910~1914年,而这以后的多年,只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石墨烯吸附剂对抗生素的去除作用研究
下一篇:
改性纳米粒子(SiO2P95)对LED封装用有机硅橡胶的性能研究
气相沉积制备二维钙钛矿及其光电性能应用
不锈钢激光复合焊接过程数值模拟
双稳态在肖特基二极管中的应用
船用钢制薄板药芯焊丝平...
304L不锈钢板多道焊接残余应力数值分析
大口径耐磨钢球用低合金贝氏体钢研制
异质层状结构316L不锈钢的...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