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现行行政诉讼中被告的确定按照“谁主体谁被告”的原则,这种确定方式给实践带来了许多不便,如被告范围失之过窄,确认被告程序复杂,不利于相对人起诉等。为改变这种现状,应当对行政诉讼中被告确定制度进行修改,将被告与行政主体相分离,从行政诉讼便宜原则出发,构建独立的被告确认制度。54311

毕业论文关键字:行政主体,行政诉讼被告,分离 

Abstract: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efendant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current 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who is the main body who is the defendant", which determine the way to practice brought a lot of inconvenience, such as the scope is too narrow, confirm the process is complex,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other party prosecution, etc.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shall be determined on the defendant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system is modified, separating the defendant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ubject, from the principle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s cheap to build an independent system of the defendant.

Keywords:administrative subject ,administrative defendant ,separate  

 目   录

1 引言 6

2 我国行政诉讼被告与行政主体高度合一的弊端 6

2.1 被告的范围失之过窄 6

2.2 确认被告程序复杂 7

2.3 实践中对被告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8

3 造成我国行政诉讼被告与行政主体高度合一的原因分析 8

3.1 当时我国行政法理论水平低 8

3.2 行政主体是从民事主体概念演化而来 9

4 行政诉讼被告应与行政主体相分离 9

4.1 行政诉讼被告与行政主体分离的必要性 10

4.1.1 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与外国之比较 10

4.1.2 行政主体理论无法有效与行政诉讼制度衔接 10

4.1.3 现行行政主体理论无法推动我国社会向多元化发展 11

4.1.4 行政主体与行政诉讼被告等同的片面性 11

4.2 行政诉讼被告与行政主体分离的具体制度设计 12

4.2.1 引入“谁行为谁被告”标准 12

4.2.2 引入该标准的好处 12

4.3 实施该标准需注意的问题 12

4.3.1 行为主体是个人时的被告确定 12

4.3.2 行为主体的行为最终由谁负责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 引言

在实践中有这些案例: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诉中国足协,法院以中国足协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同样是起诉大学,“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与“怀孕大学生诉重庆邮电学院”法院作出的结果却不同。这些情况都是由于我国行政诉讼被告于行政主体高度合一造成的。为了解决实践中的这些问题,应当将行政诉讼被告与行政主体相分离,构建独立的行政诉讼被告确认制度。

2 我国行政诉讼被告与行政主体高度合一的弊端

上一篇: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探析
下一篇:论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的法律应对

论国有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公法限制

论工时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BIT对ICSID管辖权规定的不足与完善

论风险预防原则在环境法中的运用及完善

刑事诉讼中自白任意性规则之检视与完善

论试用期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浅谈我国刑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