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地源热泵系统技术经济分析+文献综述(2)
5.1.1 换热强度26
5.1.2 受体稳定性26
5.1.3 占地面积26
5.1.4 运行费用27
5.1.5 运行稳定性27
5.1.6 运行文护27
5.1.7 设备综合利用27
5.1.8 资源可再生27
5.1.9 环保生态环境27
5.1.10 适用性各有优势27
5.1.11 寿命28
5.2 土壤源热泵与水源热泵的经济性对比28
5.2.1 初投资对比28
5.2.2 运行费用对比28
6 结论29
致谢30
参考
文献
31
1 绪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淡水资源严重匮乏。尽管说我国的表层水覆盖广泛,但是可供使用的比例却很少。
地源热泵作为一种新型的供暖和制冷的设备,可以避免空调、暖气等设备对于电力、水资源以及煤炭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同时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取暖和制冷设备所产生的大气和水资源污染,绿色节能、环保而又高效。
在日本以及欧美许多国家,出售的楼盘都是精装修科技住所。目前入住科技住所的人经济实力较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科技住宅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节能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承受具有地源热泵的住所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这类住所是“恒温、恒湿、四季如春”的代名词。地源热泵技术使用土壤或水体温度冬天为12~22℃,夏天为18~32℃,因而,可以确保入户的温度终年坚持18~22℃之间,确保室内温度均匀安稳舒服,降低人们患空调病的概率。
科技住所因其更为人性化的设计以及对环保的注重而逐步成为置业焦点。科技住所的呈现改变了传统住所的耗能方法,不只居住者舒服,还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科技体系的运用除了能确保高舒服度,坚持绿色环境的一起,更以低价费用享用无需空调、地暖、加湿器、热水器的生活,地源热泵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舒适要求。
在两会上,全国的雾霾气候成为评论的亮点,节能减排降耗作业被提上日程。修建作为能耗大户的为难局势让节能环保的科技住所越来越走俏。有关人士预测,地源热泵凭借环保节能的有利优势,必将引领市场发展。
2 地源热泵的基本概况
2.1 地源热泵的起源
“地源热泵”的概念,最早于1912年由瑞士的专家提出,而该技术的提出始于英、美两国。
1946年美国在俄勒冈州的波兰特市中心区建成第一个地源热泵系统。但是这种能源的利用方式没有引起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无论是在技术、理论上都没有太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欧洲开始了研究地源热泵的第一次高潮,但由于当时的能源价格低,这种系统并不经济,因而未得到推广。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次能源危机,它才开始受到重视,许多公司开始了地源热泵的研究、生产和安装。这一时期,欧洲建立了很多水平埋管式土壤源热泵,主要用于冬季供暖。
随着科技的进步,关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
法律
制订越来越严格,地源热泵的发展迎来了它的另一次高潮。欧洲国家以瑞士、瑞典和奥地利等国家为代表,大力推广地源热泵供暖和制冷技术。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和保护政策,使得地源热泵生产和使用范围迅速扩大。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地源热泵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更多的科学家致力于地下系统的研究,努力提高热吸收和热传导效率,同时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影响问题。地源热泵生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瑞士和瑞典的年递增率超过10%。美国的地源热泵生产和推广速度很快,技术产生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世界上地源热泵生产和使用的头号大国。
从地源热泵应用情况来看,北欧国家主要偏重于冬季采暖,而美国则注重冬夏联供。由于美国的气候条件与中国很相似,因此研究美国的地源热泵应用情况,对我国地源热泵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共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
六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商业大楼建筑与结构设计+CAD图纸
下一篇:
大厦空调安装工程造价预算与施工组织设计
海南省三亚市某综合购物广场的空调系统设计
南京市某医院门诊楼空调系统设计
申港中心E区空调系统设计及UFAD送风方案设计
Android移动医生系统客户端设计与实现+源代码
论铁路财务會计系统内部...
论网络环境下會计信息系统的本质【2864字】
论小批量订单式离散性生...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