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改性剂对水玻璃砂溃散强度影响研究(3)
水玻璃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可作为型砂用粘结剂。水玻璃砂有很多优点:如价格便宜,供应充沛;水玻璃无色、无臭、无毒,在混砂、造型、硬化和浇注过程中均无刺激性气和有毒气体释出,一旦旧砂再生和回用解决好以后,不再有废砂排放,将率先进入无公害和清洁生产的行列。传统水玻璃砂主要有三大缺点:(1)溃散性差,落砂异常困难,清砂工时约占总工时的70%;(2)旧砂再生和回用比较困难,旧砂废弃造成严重环境污染;(3)硬化的水玻璃砂型、芯吸湿性较强,储放稳定性差。
水玻璃属无机粘结剂:50年代初,水玻璃砂在世界各国铸钢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952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水玻璃砂工艺。但由于水玻璃砂的溃散性差,在世界各国水玻璃砂使用几乎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60年代末,在铸造生产中有机化学粘结剂获得了应用。出现了树脂砂,部分取代了水玻璃砂。但因树脂砂成本高,浇注后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和有毒气体,影响工人健康,劳保和环保费用增加等原因,铸造工作者们近年来重新对水玻璃砂的溃散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开发了高强度易溃散性水玻璃砂,使水玻璃砂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大约在13O多年前,水玻璃作为粘结剂已用于工业生产,烘炉加热硬化是最早用于铸造生产的工艺。到2O世纪中叶,水玻璃CO2硬化工艺才推广应用于铸造生产。水玻璃砂价格便宜、无毒无、工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制型(芯)快速、可以和湿型砂配用,深受铸造工作者的欢迎。我国70%以上的铸钢件和大型铸铁件生产仍然采用水玻璃砂。我国年产水玻璃100余万吨,其中30%用作型砂粘结剂。
1.3水玻璃的改性
水玻璃作为型(芯)砂粘结剂,能较好的满足技术、
经济
和生态方面的要求,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铸造粘结剂。但同时水玻璃砂的溃散性差也是困扰铸造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往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基础理论的缺乏和分析测量技术的限制,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水玻璃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化学分析等方面,其溃散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因而阻碍了它的推广和应用。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先后出现了对水玻璃进行物理、化学改性的研究报道,人们才对水玻璃粘结剂有了新的认识,才开始从胶体粒子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此后随着
国内外
科技人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相继开发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成果的改性水玻璃粘结剂。按改性方法的不同,归类如下。
1.3.1.水玻璃的物理改性
水玻璃是NaO•mSiO2,的水溶液。新制备的水玻璃基本上是硅酸钠的真溶液,当模数M<2时,硅酸钠溶液比较稳定。而当M>2时,硅酸钠溶液在空气中存放将逐渐分解成硅酸,并逐步缩聚成大分子的球形硅酸溶胶,硅酸溶胶粒再进一步歧化分枝而缩聚成网状结构的凝胶,使水玻璃的粘度不断增加,以至失去粘结作用,即发生“老化”现象。水玻璃由于“老化”现象大约使其粘结强度损失30~40 %。物理改性[1][2]实质是外界向体系提供能量,促使大分子的凝胶团解聚成为可溶性溶胶,使水玻璃成为均匀的溶胶体,消除了“老化”现象,提高了水玻璃砂的强度。
1978年Cajkova,1980~1981年Jelinek等分别在捷克、苏联用磁场和超声波处理水玻璃,可使粘结强度提高1/3,称为水玻璃的“物理改性”。国内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则是以陈宽中[3][4]为代表的超声改性和以王兴琳[5][6]为代表的磁场改性。水玻璃超声改性具体操作为:将装有水玻璃的容器置于放有40mm深水的超声波清洗器的洗槽内,开动超声波清洗器,以13.5~18kHz的频率振动一定时间,改性即可完成;磁场改性则是用电磁场(磁感应强度0.4~0.65T)在水玻璃输送管道(流速0.954~1.272m/s)上对水玻璃进行循环磁处理。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
护手霜的流变性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
电解铜箔表面电镀铜改性工艺研究
有机无机阻控剂对Pb、Cd的吸附特性及差异
氧化石墨负载MOFs的制备及...
乳化粒子大小对乳状液流变及稳定性的影响
高温下NaOH和NaHSO3预处理对...
铁基非晶合金对偶氮染料褪色行为的研究
改性埃洛石对水中磺胺类...
粉煤灰微珠的表面优化及...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