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像欧美等金融发达国家,其金融体系相对已较为完善,银行对个人和小微企业 的金融服务模式也比较成熟。但是关于以个人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定制化服务,则主要存在于 少数的贵宾客户之中,大众难以及之。 

而我们则要研究的是真正意义上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的、而且服务于大众的的风控体系 的搭建,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几亿种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我们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模型在市场 上到底能走多远,但是我们希望自己在各自行业里的经历和所学所思能够运用到我们整个金 融环境变迁的大趋势之中。 

相信在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我们最终能够实现一个全新金融体系的重塑和再生。 

二、 模型发展与探索

(一) 模型发展历程

1.     传统金融风控模型

(1) 金融机构效益最大化 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传统的金融机构譬如银行,往往更多地关注自己体系内资金的利

用率和现金流的安全性,在此风控模型下,其金融产品往往会呈现出像我们看到的这样结果, “门槛太高”,只适合少数企业和个人。

(2) 以资给贷 在我们实际的借款类融资产品中,从客户的角度来讲,最关注的无非就是三点,额度、利率和期限,细致一点的话的可能还会关注是等额本息还是先息后本。众所周知,大多数借 款类金融产品所审批给客户的额度往往都是根据客户的资产情况而定的,这种资产可能是你 的房子、车子和保单,也可能是你在该行的存款或者流水。

因此如果你是“三无选手”的话,而且之前跟这家银行又无任何关联的话,能拿到一张 信用卡普卡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3) 模型利弊 传统金融的这种风控模型最令人称赞的地方就是资金流向的计划性,当然最令人诟病的也在于此。一家风控模型严谨的银行通常在年初就能估计出自己本年度可能的利润。在金融 机构效益最大化和以资给贷的模式下,高门槛意味着低风险,因此该模型下的投资者往往会 获得最安全的资产增长方式,但是收益相对于其他产品也会较小。

同时,从金融消费者角度来讲,金融中介的融资成本越低,他们的借款成本也就越低。 因此,我们客户经理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只跟银行合作”。然 而,在实际情况下,有资格和银行合作的金融消费者(包括企业和个人)占比却并不高。

也正是因为这样,非银行类的下游金融公司才获得了生存的机会。大量的客户因不符合 银行的客户筛选标准,而被动地被分配到下一客户梯队,即使该客户的后期表现更加优质。

上一篇:观众参加虚拟展会的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食品贸易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基于KMRW声誉模型的互联网...

大数据金融环境下小微融...

家庭金融资产投资文献综述

金融开放条件下家庭金融资产投资组合选择

身份盗窃防范与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

江苏省区域绿色金融创新研究

淮安市老漂族心理与休闲体育现状的研究

紫陵阁

林业机械作业中的安全性问题【2230字】

人事管理系统开题报告

组态王文献综述

弹道修正弹实测弹道气象数据使用方法研究

适合宝妈开的实体店,适...

浅谈动画短片《天降好运》中的剧本创作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