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虽然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购买意愿强烈,消费的数量仍然较少,如果单纯依靠销售农产品,农户可能无法达到收支平衡,遑论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
生态旅游方面,刘红瑞等(2015)的调查表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农业旅游的需求增加。杨晓华(2004)也认为,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农业旅游是一个风口,市场不断扩大。田喜洲(2002)认为,生态农业本身的农业基础较好,稍加投资,便能创造出一个具有一定容量的旅游环境,在获得旅游收益的同时也能获得农业收益。因此,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农业旅游是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使农户增收的方法之一。
政府补贴方面,张铁亮等(2012)认为,由于生态农业具有极大的外部性,所以政府必须对其进行补贴,以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以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目前世贸组织提倡的绿箱政策中包括“农业环境保护补贴”,目的是为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行为进行补贴,而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这一趋势。虽然目前对于生态农业相关补贴政策尚未完善,但是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农民将会从中获益,生态农业的经济绩效就逐步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和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形态相比,农户实行生态农业的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市场地位和收益。但实行生态农业是否能够真正获得较高的收益和较大的市场竞争力,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张家港市塘桥镇15个村67户农户的调研、比较,评价生态农业的经济绩效,并结合实际,给出政策建议。
 一、    评价体系构建
(一)    评价体系制定原则
不同农户种植的作物不同、种植面积不同、投入产出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预测、分析,为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评价体系的建立少不了原则的规范,本研究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如下:
1.    可比较性和易操作性
在不同范围内,对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同,与此同时,不同指标的度量单位也不同。建立相关体系时需要考虑研究需求,建立可比较的指标体系,才能对不同农户进行比较。另外,我国农业数据体系并不完善,获取相关数据有一定的难度。且农业的地域性差异较大,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农业的表现形式、耕作方式等有所不同。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因此指标体系应简单易操作,尽量使用可以获得的、通用的、可靠的数据。
2.    科学性
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有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充分反映生态农业特征。生态农业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因此该评价体系也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真实有效的建议。
3.    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评价经济效益时,需要全面、充分地考虑收入、成本等项目,尽量涵盖生态农业涉及的方方面面,减少遗漏和缺损,力求全面地反映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各评价指标必须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由于生态农业涉及内容广泛,完全地覆盖恍如天人说梦,应根据研究需要,适当选择重点。在本研究中,应将重点放置于投入、产出等方面,尽量涵盖其他方面。
上一篇:基于投入视角的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阶段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下一篇: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倾向研究

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分析

京东金融生态圈构建研究

金融业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规模分布及其演化研究

山东省沿海市域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与新型工业...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