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开题报告(3)
在对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问题的研究上,马丽丽(2008)将银行规模、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和风险控管能力作为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客观比较和评价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优劣,评价结果表明,中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和风险控管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基础,但是,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中资商业银行在总体上扔处于劣势地位。
徐南和曾翠(2008)对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度能力、运行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与国际银行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本土优势,即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对本土文化的深刻把握和处理本土业务的丰富经验。
樊元元和王永鑫(2008)对中外资银行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规模优势、业务优势、管理优势和监管优势,中资银行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在主权信用、民族认同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是外资银行无法匹敌的,但是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与外资银行的差距较大。
安斐和王亮(2009)指出中资银行应该树立现代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重视人力资本、打造具有特色的金融品牌、加强中外资银行合作,全面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周华林(2010)对9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核心竞争力强的商业银行具有市场占有能力强、盈利能力强、流动性强、资产质量好、资本充足率高、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王素兰(2012)以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的优劣之处,探讨了国外大型银行的成果做法,提出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和可能出现的误区。
周立(2013)提出中国银行业需优化资产质量,提供优质产品和金融服务,改造业务流程,完善银行治理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效益,进一步降低成本投入和资本消耗,转外延粗放式增长为内涵集约化增长,将规模与增长、风险与收益、稳健与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方面全盘结合起来,从银行治理机制上引导和规范中国银行业基于长期优质增长而非规模粗放扩张,真正做到经营方式的转变。
瞿丽娜(2014)采用Eviews6.0
软件
,对2007-2012年我国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阐述了影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可持续性的各种指标因素,并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张玮航(2014)综合考量了
国内外
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准确界定了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即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上,参与国际竞争的商业银行以比国内外其他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或更好的服务质量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优势。
综上所述,国外对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研究成果也卷帙浩繁。但国外的研究对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一,现有评价方法往往侧重于一个方面,例如,英国《银行家》杂志侧重评价核心资本,WEF和IMD侧重评价宏观经济环境,指标设置较为单一,不能够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状况。CAMELS(骆驼)评级系统比较注重经营指标本身,没有把银行制度和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存在局限性。杜邦分析系统(DuPont)缺乏对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者素质等要素的分析,因而不能全面反应银行的竞争力水平。第二,现有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是针对特定对象开发的,缺乏满足所有群体的全面的评价方法,而且大多数研究都缺乏反映商业银行上的敏感性指标,即对风险的防范能力,不能对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风险预测,不具备指导性。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
物业税法律体系开题报告
下一篇:
企业融资租赁开题报告
商业广场上层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上海某商业广场综合楼建...
手机银行服务质量提升研究开题报告
商业健康保险开题报告
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开题报告
影响国际黄金价价格波动因素开题报告
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开题报告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