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使会计收益更为真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收益指的是来源于交易中得到的回报与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而经济学中的收益就更加宽泛了既包含了会计收益,还包含未实现及非交易资产所发生的利得与损失,更为真实且全面。而公允价值计量正好包含了已确认但未发生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也要计提发生的利得与损失[3]559。这样能补充单凭会计收益无法确认的损益,更加精确地揭露出企业获得的现金流,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承担能力,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收支和财务状况,还原企业的全貌,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3)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和扩大生产需要对生产过程中损耗的生产力进行回收。但是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某样产品的价格可能在一两天之内产生变动,还是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可能无法准确计量该产品的价值[3]560。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制造产品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力等都按照现行市价来计量,因此所耗费的生产能力也能按照市价来购回,最终企业实物资本得到维护。
(4)更加符合配比原则。要计量非货币性资产,计算当期的收益是它的主要目的。当期收益等于收入与费用的差值,而企业的收入是按照现行市价计算,但成本、费用却用历史成本计算,差额可能会因为现价与历史价格的变动产生误差。但目前的利润分配制度不能妥善区分两者,从而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4]91-92。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当前收入与经过公允价值计量后的费用的差额,更好的体现了配比原则。
(5)提高信息决策的有效性。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只有已经发生过的,而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信息还包含了未来将要发生的,相关性更强。这使得决策者能更全面的分析信息,也避免因为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来的损益进而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劣势:(1)公允价值计量主观性过强。由于市场环境纷繁复杂,市场价格也在实时变动,大多数时候没有参照物只能估值,因此交易双方很难取得两方都满意的公允价值。由于私人和商业信息保密原则,信息闭塞,虚假资讯等因素又会对估值产生负面影响,估值过分依赖相关人员的主观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很难确定其公允的价值。
(2)可操作性较差。一方面,企业的资产名目众多且种类繁杂,在不同情况下价值的体现也不同,所以同类产品在不同市场产生的交易价格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多采用估值模型和估值参数来定价。另一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主要依赖现值技术的运用,但投资者之间对利润报酬率和投资的回报率的预期也不尽相同,所产生的对未来现金流的估计也不尽相同,这同样导致操作难度增大,操作性也不强[5]。
(3)容易导致利润操纵。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主观性较强,在价格不同的市场只能选择估值,这容易导致不法机构和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专业部门提供的信息失真。
(4)信息成本较高。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在会计和财务报表中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之后才能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较为公允的认定,这将大大增加企业的信息成本[5]。相比较如果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依据现值来计量,不用计量未来的损益,降低了成本,反而比公允价值计量更为公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