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一 18

附录二 20

致谢 21

“宅”型生活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新兴的“宅”型生活也变的流行起来。“宅”一词最先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他们是日本的特殊群体[1],“御宅”原指热衷且博精于动漫及电脑游戏的人。除日本以外各国家或地区对“御宅族”一词语的看法褒贬不一。而“宅”在中国的发展逐渐与日本趋于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待在家里、宿舍不出门,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感受,逐渐变得不善与人交流,可能会对现实世界的兴趣变低,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2]。论文网

    在网络媒体普及并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时刻与时代接轨,接触到许多的网络知识,慢慢的许多人变得越来越依赖网络,如手机、电脑等,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被电话,微信,qq等媒介所取代,他们不出门,用网络代替面对面的交流[3]。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宅”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在大学生之中也很明显。他们把“宅”作为休闲的方式,选择待在宿舍或家里,以网上购物,玩游戏等方式来消遣娱乐,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4]。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宅”折射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时代病”,“宅”现象背后所凸显的是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歪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宅”的问题,“宅”型生活是否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5,6]。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研究,社会各界对这种“宅”现象的认识并不确切,而“宅”型生活是否会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7],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1。2 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宅”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宅”的生活方式,日益庞大的“宅”类大学生给学生自身、高效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对此,一些研究者对于“宅”现象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宅”现象进行了描述,邢淑敏提出“宅”族就是沉迷于网络,封闭自我、不喜欢社交等[8],刘元元等人提出“宅”是厌恶上班和上学,痴迷于某事物,厌恶喧闹的环境和人多的地方[9]。对于导致大学生“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赵思通过对大学生“宅”类人群心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大学生选择“宅生活”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受到挫折或者人际关系出现问题[10]。对于“宅”型生活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杨敏提出,“大学生“宅”类群体多为独生子女,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与他人打交道[11]。郑碧强等人认为大学生“宅”是由内外原因造成的:内因是大学生缺乏责任心、缺少自我约束能力,性格自闭、逃避现实;外因是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和所处生活环境的影响[12]。李智等人提出,“宅”大学生对现实有逃避心理,通过网络弥补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足[13]。

上一篇:周口市民幸福指数测评研究
下一篇:我国货币政策在股票市场的传导效率研究

开放住宅小区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lingo游戏点卡销售的返利优化

因子分析法对近年来食品...

两个beta分布的同质性检验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FDI的影响

对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的探讨

对称矩阵的若干性质

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研究【2772字】

华夫饼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科研管理中统计报表...

ASP.net+sqlserver会员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安卓平台的二维码会议管理系统设计

农村幼儿教育开题报告

家电制造企业绿色供應链...

透过家徽看日本文化家紋から見る日本文化

“时尚与旅游”电子杂志的设计制作

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