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在早期,文明的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通过对自然的不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快速攫取物质和能量,以此支撑人类社会的高速成长。植被系统在自然因素“正常”条件下是高速稳定增长的,其年限可达10000年尺度,但是在失稳突变时期,其年限将不足100年尺度,甚至更短。[4]植被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问题所在及其出路,管理者逐渐明白,要想长久发展,人类就必须走上可持续的道路,与自然和谐共处。
伊洛瓦底江是亚洲中南半岛大河之一,更是缅甸境内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既支撑着缅甸的农业生产,也孕育出了缅甸的政治文化,地理和历史意义显要。
近来由于气候变化、不合理开发等因素,伊洛瓦底流域水文环境状况越加严峻,人地冲突加剧。植被覆盖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植被覆盖的改变又能反作用于环境。本文采集伊洛瓦底流域1992-2015年植被覆盖数据,选取1992、1998、2004、2010、2015共5个年份,采用ArcGIS和多种统计手法,试图分析出植被覆盖变化与时空因素及人为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于指导相似流域的开发利用及修复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以来,人类对于土地的利用和开发活动愈发频繁,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关于土地利用的研究逐渐热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全球影响的两大组织——“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加大了对其研究力度,1995年两组织共同拟定并发表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科学研究计划》,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全球变化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土地研究的进展。此后二十几年,经过全球专家学者的不懈研究、探索和分析,以及各个研究机构,高校课题的共同努力,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分析研究方兴未艾,初步有成并且正在蓬勃发展。
中国对于土地利用/覆被的研究已成为全球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利用需求急速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从而激发了国内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及研究,由此诞生了一系列有新颖角度、丰富数据及相应深度的研究成果。刘纪远[5]等研究了本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王少剑[7]等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贾琦[8]等研究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天津市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
我国学者开展了许多相关工作,以深化对土地、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人类驱动力与土地利用之间因果关系,从而引导我国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
对于伊洛瓦底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分析的研究正在逐渐热门,伊洛瓦底河是缅甸的第一大河,孕育了缅甸众多的人口、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历史上伊洛瓦底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一直保持得很好,但是由于近年来缅甸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冲突加剧,滥砍乱伐、不当的建设用地及气候的改变等使得伊洛瓦底土
地覆被状况不容乐观,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生态以及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入于此。袁书坤[8]等对伊洛瓦底盆地地质构造及演变进行了分析,张立[9]等研究了洛河红树林及湿地状况,王伟,赵远翔[10]等探索了伊江上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规划。但是国内外对于伊洛瓦底流域植被覆盖的专项研究尚未形成规模,有更多的空间及价值等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