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接受的是已经构成体系的知识和能力架构,是已经剥离“母体”的纯粹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对于这些原理、思想和方法的来历和形成过程,教材常以“资料袋”或“知识链接”的形式呈现,充其量只是“小花絮”,无法看到数学丰富、生动的一面。文化内涵的缺失,造成中学数学在数学认识、数学审美、数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十分薄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为中学数学教育服务。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很多中学生最怕数学,只因为数学都是一些抽象的原理和枯燥的计算,认为数学与实际生活“距离”太远,那些难懂的数学原理和难解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觉得数学十分乏,失去兴趣之后必然是信心的丧失。源[自*吹冰^`论\文"网·www.chuibin.com/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是数学教育成功的前提,而数学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如果一名教师能从数学发展史中提炼出生动的教学素材,对数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会使数学课变成饶有兴趣的一种探索[1]。

只要精心选择,数学史本身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的奥妙和曲折故事,更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数学的动力。比如: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跑在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前列,创立了属于他自己的“陈氏定理”,人们称他为“数学王子”[2],背后自有一番故事。

高斯是德国的一位数学家,他从小就数学天赋异于常人。他在秉性高傲、瞧不起穷人家孩子的老师面前充满自信,敢言“老师,我没有胡闹”[2]。他八岁时就发现了数学定理,崭露出他不凡的数学天分。

数学家的故事衬托出数学的魅力。我们有必要加以合理利用,将数学史巧妙地融合在数学教育中。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下一篇:浅谈行列式的若干应用

微课在中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模型思想与应用

凯勒流形的复结构与代数结构研究

层次分析法在决策中的分析及其应用

数学核心素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研究

次调和Perron函数的研究

分支定界法在资源分配中的应用MATLAB仿真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