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4 点衍射干涉测量原理图
点衍射干涉仪具有如下优点:
1)其参考光波和测试光波的共光路结构,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如振动、气流、温度变化;
2)干涉仪结构简单,不容易产生干扰的杂散光,测量精度高;无需标准参考镜,因此检测过程不受标准参考镜加工精度的限制。
但此类干涉仪的结构特点也导致获取的干涉图有一定局限性,如移相技术引入难度大,小孔高精度对准难,倾斜和离焦量调整难等。下面一节将对点衍射干涉仪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1.3 点衍射干涉仪概述及发展现状
点衍射干涉测试技术的最初的构想和理论在1933年被Linnik提出[7]。1975年,Raymond N. Smartt和W. H. Steel对点衍射干涉测量原理进行了发展并完成了实验,正式提出了点衍射干涉仪(Point Diffraction Interferometer,PDI)。由于点衍射干涉仪整体结构简单、测量精度高,但其自身结构存在着难以引入相位技术、小孔高精度对准难等缺点[8]。人们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改进其结构及实现移相干涉测量,多种类型的移相式点衍射干涉仪不断诞生。而后至今的不断研究开发中,传统型点衍射干涉仪、针孔点衍射干涉仪、光纤点衍射干涉仪、光栅点衍射干涉仪、偏振点衍射干涉仪(PPSPDI)等相继问世[9]。
1.3.1 传统点衍射干涉仪概述
R. N. Smartt和W. H. Steel提出的早期点衍射干涉仪的关键器件是一个半透明基底的小孔板。这种点衍射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检测结构如图1.5。激光发出光束会聚到小孔板发生衍射产生一个理想的测试球面波前,测试光束达到被测系统上,携带被测物信息照射到第二块小孔板上。第二块小孔板分为两部分:一是半透明的窗口,使经过被测系统后的会聚光束完全通过;二是全通光的小孔,小孔具有极小孔径,其衍射出的理想球面波作为基准波前。通过小孔的参考和测试光束发生干涉,通过成像镜头将干涉条纹成像到CCD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