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仿生模式识别方法及应用的研究+文献综述(3)
(4)给出仿生模式识别相关应用及取得的效果。
1.4 论文章节结构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文章节结构安排如下图: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传统模式识别
第三章 仿生模式识别
第四章 仿生模式识别的数学工具
第五章 仿生模式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实现
第吹冰章 仿生模式识别的应用与效果
图1.1 论文章节架构
第一章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产生新兴领域——模式识别;
第二章描述传统的统计模式识别的产生、基本概况以及它的缺陷;
第三章重点阐述本文的焦点——仿生模式识别如何脱颖而出,与传统模式识别的差异;
第四章分析仿生模式识别的数学工具,即高文空间几何的相关概念、理论,研究高文空间中点分布的相关性质及高文空间几何覆盖理论;
第五章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及如何运用该理论实现仿生模式识别;
第吹冰章介绍仿生模式识别的相关应用和所取得的效果。
2 传统模式识别
通俗一点说模式识别即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装置对图形、语音、文字等信息所做的识别,它在上世纪20年代问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约在60年代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不断丰富完善,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一定影响,被大量应用到医学、天文、人工智能、考古、武器研发、地质勘探、工农业等等诸多领域中,如人脸识别、文本分类、指纹识别、系统检测、精确制导、手写体字符识别等方方面面,极大的鼓舞了人类对于计算机智能研究的热情。
2.1 模式识别发展历程
1929年G.Tauschek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阅读机,能够阅读0-9这十个数字,这也是最早的模式识别雏形。上个世纪30年代Fisher第一次提出“线性判别分析”,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两类向量概率分布函数将它们区分,这一理论日后成为传统模式识别的根本。接着,统计模式识别逐渐转化为寻找使平均风险最小化的一种识别方式,基本与处理类别划分大同小异。之后,Vapnik创造的“最优分类超平面”,并以此形成的一套统计学理论,直接导致了支撑向量机的诞生,支撑向量机是否复杂也可由VC的文数来决定,十分灵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计算机也在不断发展,计算速度与日俱增,这也部分的克服了“文数灾难”问题,因此,统计模式识别仍占据主导地位。60年代时,L.A.Zadeh研究出了模糊集理论,使得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有了长足进步。80年代,Hopfield发明了神经元网络模型,此后人工神经网络逐渐被运用到模式识别领域。2002年,中科院院士王守觉提出一个全新概念——仿生模式识别,用“认识”代替“区分”,强调同类样本之间的连续性,成为模式识别领域的一股新思想。
2.2 模式识别的概念
模式识别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表现,人们在不经意间可能都在进行着模式识别,人们通过不断观察事物,积累记忆,对事物就有了识别划分能力。这种识别能力对任何动物来说太过于简单而自然,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对它的仔细研究,直到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计算机拥有超强的计算速度,人类通过对它的不断挖掘试图让它代替人进行一些体力劳动,它不仅可以高效率的完成任务,还可以适应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它要具有分析运算进行识别的能力。
模式就像我们所熟悉的标本一样,世界上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叫做模式。比如一栋楼、一本影集、一场话剧等等。在模式识别理论中,一般把对某一事物所做的定量或结构性描述的集合成为模式,如根据人的体貌特征身高、体重、性别等判断此人是张三或李四;根据物体的颜色、气、形状区分它的类别等等。模式可以以图形、符号、语言、声音等各种形式出现。
共1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上一篇:
基于旋律的音乐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
PC838红外接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文献综述
基于蓝牙和语音识别技术...
MATLAB数字图像处理的交通信号灯识别系统设计
MATLAB的语音固定文本识别方法研究+程序
MATLAB车牌识别系统的设计
MATLAB数字图像处理的答题卡识别方法+程序
MATLAB车牌照识别图像预处理技术+程序
基于Kinect的手势识别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