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MATLAB地铁隧道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预测与仿真(7)
3.3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方法需要应用到大量的仪器,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对具体的环境进行实际勘察测量,是最可靠的方法。根据测量的数据,利用
数学
的公式以及信号处理的办法,从而计算出信道的参数。不过由此得出的信道参数往往只适用于所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与特定性,并且由于所用仪器设备的准确性,测量方法,计算手段以及试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现场测量所需要的设备如下:
(1) 网络分析仪:用于测量记录现场某处信号的频域特性 ,通过傅里叶逆变换获得该处信道的时域特性包括衰减常数、信号时延与相位。
(4.2)
(2) 频扑分析仪:用于测量记录兴趣点接受信号的场强或功率。通过对特定路径上多点的场强测量获得信号的衰减特性;或对特定区域多点处的场强测量得获信号分布的时域特性。
(3) 模拟或数字示波器:用于显示和记录测量点处接受信号的波形。
(4) 扫频或点频连续信号发生器:为测量系统提供连续扫频信号源(sweep)或单频信号源(cw)
(5) 放大器、衰减器、电缆、连接线、天线。
(6) 其他辅助设备:如通信、交通、照明、电力等。
因为隧道环境一般为封闭环境,考虑到其地形的特殊性,安全性更尤为重要。并且其内部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昂贵的设备难以在此环境中工作,所以在隧道环境中进行试验测量也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为此非内部工作人员或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的人员一律不得入内。
4 矩形隧道多径传播
4.1 矩形隧道中的路径搜索方法
矩形隧道是一种常见的标准隧道,其几何图形简单,而且此环境下的无线信道特性与另一种主要的隧道类型圆形隧道(底部具有水平的路面结构)十分相似。为此,本文以矩形隧道作为研究隧道环境下无线信号传播规律的出发点,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
4.1.1 二文共面反射路径的计算
图4-1(a)为矩形隧道的纵剖面,该剖面垂直隧道顶、底面且经过收发天线的连线。在此平面内,不仅存在直达路线TR,而且存在多次反射路径Tr1r2…r(n)R,我们定义这样的平面为二文反射平面。r(n)为第N次的反射点,c(n)为第N次反射点与TK的交点,TK垂直接收天线R的高线h1.直达路径的长度 可由收发天线的位置立即得出:
,h分别为接受天线与发射天线相对于地面的高度, 是收发天线在底面投影的距离。对于二文反射平面的N次反射路径,其长度 可由光学原理很容易得出:
由4.5-4.7可得:
(4.8)
上式中,H为隧道高度, 为入射线与反射面的掠射角, 是点 和K之间的距离。将公式(4.8)代入(4.4)可得
4.1.2 三文反射路径的计算
如图4-1(b)中TGCHE1R这样一条路径,其中反射点GCHE1分别在隧道的前侧壁、顶面、后侧壁、底面上,作ATA1、BGB1、CC1、DHD1、EE1、FRF1、垂直上下底面。A、B、C、D、E、F位于顶面,A1、B1、C1、D1、E1、F1位于底面,由几何光学原理,我们只需将ABB1A1、DFF1D1平面分别绕BB1、DD1旋转一定角度,即可得到4-1(C)所示的一条二文反射路径T1GCHE1R1。图4-1(C)中,T1A1,R1F1分别等于图4-1(a)中的h、h1,T1R1的距离可由三角关系得出。因为图4-1(d)A1、F1分别是T、R在底面的投影,所以图4-1(d)中的二文二次反射路径A1B1D1F1,可以根据公式4.3,,4.8求出。A1B1D1F1的长度与A2F2的长度相等,因此求解T1GCHE1R1长度所有条件便可以得出,再根据公式4.3,4.8求出T1GCHE1R1.
共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
基于数字滤波的谱数据的平滑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
VC++计算机联锁系统站场显示模块设计
自回归模型谱估计方法设计+Matlab源代码
MATLAB舰船电能分配及管理系统设计
Matlab的光栅投影相位校正与展开算法设计
MATLAB数字图像处理的交通信号灯识别系统设计
基于MATLABGUI的粒子滤波算法实现+源代码
基于MATLABGUI的非线性卡尔曼滤波实现
水下激光通信中海水的散射模型及MATLAB仿真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