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碳材料(AC)作为一种良好的吸附材料,一直是碳素界研究的一大领域,在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是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活性碳材料的吸附性能决定于孔的数目、大小、分布等主要因素。Cavalier等发现,在作为前驱体的聚合物中分散一些无机盐能够对碳材料的结构进行改性[5,7]。直接在超微金属粒子 Fe, Ni,Cu 等的存在下对 PAN 进行热解也可以得到类似的材料[8]。而 Morawsig 等则把 PAN 和无机盐溶于有机溶剂中作为前驱体,之后对其进行控制条件的热解[9],有效地改善了终碳结构(d002=0.342nm)。在机理上,Watanabe 认为,超细金属粒(Ultra-fine Particles)的存在有利于 PAN 热解时 N2的逸出,且可以提高终碳的产率[8]。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金属无机盐的存在确实能够使终碳在孔结构上获得实质性的改变[7,10,11]。Inagaki等发现 FeCI2和Fe(N03)3的存在能够使 PAN 热解得到的终碳产物的石墨层间距减小[12]。中国科学院刘朗等人把不同种类的金属通过浸渍和混合的方法载入碳基体当中,就不同种类的金属和载入方法对中孔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对比性研究[11]。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碳有两种单质,即金刚石和石墨,根据 SPn(1≤n≤3)杂化成键方式,碳原子以 SP3杂化时,4个σ键形成一个规则的四面体,构成三文的金刚石结构;以 SP2杂化的碳原子形成的是二文的石墨平面结构。1969 年,通过石墨的升华得到了碳以SP杂化形成的晶体,碳原子以两个σ键形成一文的链状结构,由其形成的分子晶体称为卡宾。后来1985 年美国的 R. F. Curl、英国的 H. W. Kyoto 和另一位美国人 R. E. Smalley发现了被称为富勒烯的C60家族[13]。1991 年日本的S. Iijima 发现了碳纳米管[14],这类新的碳物质的发现掀起了纳米碳材料的研究热潮。碳纳米笼正是在人们一步步的研究中被意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