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论语》中指示代词的研究
[摘 要]指示代词作为代词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分类,在古汉语中也得到了充分地运用。本文就《论语》中的指示代词的特点将其分为近指代词、远指代词、特指代词、泛指代词、旁指代词、虚指代词、无指代词以及辅助性指示代词等八类,并简单分析了《论语》中各指示代词的用法。37204
[
毕业论文
关键词]《论语》 指示代词 分类
《论语》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
文献
。它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后世语言
研究
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而指示代词作为汉语实词的一个分类,在日常交际中的运用非常重要的。“指示代字者,所以指明事物以示区别也。” 1上古汉语时期的指示代词的运用也是十分常见的。就《论语》一书而言,除了用传统的方法将指示代词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之外,本文还增加了旁指代词、特指代词、泛指代词、虚指代词、无指代词和辅助性指示代词。希望能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近指代词 近指代词即那些所指代的事物或者人距离说话人比较近的代词,这个距离有时不仅指空间上的距离还可以指心理上的距离。《论语》所使用的近指代词比较丰富,比较常见的有是、斯、兹、然、若等,可以
翻译
为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个”、“这样”等。
(一)是 古汉语中的“是”字与我们在现代汉语中所使用的“是”字是不一样的。《广雅•释言》曰:“是,此也。”。在《论语》中,“是”字作为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是比较丰富的,它可以在句子中担任主语、宾语以及定语。 1、“是”字作主语 在《论语》中“是”字作主语的用法相比其作定语、宾语而言较少,例如: (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第十五》 (2)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篇第三》 2、“是”字作宾语 在《论语》一书中,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动词的宾语,一是跟在介词后作宾语。例如: (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篇第五》 (4)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篇第十三》 (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第四》 例(3)、例(4)中,“是”分别在动词“改”、“如”后作它们的宾语。例(5)中“是”作介词“於”的宾语。 3、“是”字作定语 在古代汉语中 “是”字作为指示代词在句子中作定语的例子比较常见,《论语》中就能看到很多“是”字作定语的例子: (6)然,有是言也!——《阳货篇第十七》 (7)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学而篇第一》 (8)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卫灵公篇第十五》 《助字辨略》中称“是”是“指物之词”2,但是在《论语》中,“是”不仅表事物还可以指人,如《微子篇》:“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句话应翻译为“我就和他们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其中的指示代词“是”指的是“他们这些人”,是指人。 此外,代词“是”与“故”凝结成固定结构。固定结构“是故”在《论语》中有两例:“是故恶夫佞者。”(《先进篇》)以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先进篇》)“是故”这一结构通常用在句首作发语词,偶尔也用在主语之后3。但是在《论语》一书中,只有“是故”处于句首的这一用法。 (二)斯 《经传释词》曰:“斯,此也。”4指示代词“斯”在《论语》一书中的语法功能比较多样,它在句子中不仅作主语、宾语还作定语。甚至在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的理论中有“《论语》多言‘斯’”的说法5。 1、“斯”字作主语 (9)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颜渊篇第十二》 (10)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同上 2、“斯”字作宾语 (1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先进篇第十一》 (12)某在斯!某在斯!——《卫灵公篇第十五》 例(11)中“斯”作动词“闻”的宾语,例(12)中“斯”用于介词“在”后作宾语。 3、“斯”字作定语 (13)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14)斯人也有斯疾也!——《雍也篇第吹冰》 “斯”是先秦时期汉语中比较常见的指示代词,这一点在《论语》中也有体现:“斯”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不仅用法多样而且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 (三)兹 “兹”字出现的比较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兹”字,它主要出现在《诗经》、《尚书》、《论语》中。《尔雅•释诂》曰:“兹,此也。”据《西周金文语法研究》6的统计,“兹”字作为指示代词在西周金文中的使用率最高,但是在《论语》中指示代词“兹”只出现过一次。即: (15)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子罕篇第九》 而到了战国后期,“兹”作为指示代词的用法就逐渐消失了,这可能是“兹”逐渐虚化的缘故。由此也可以看出“兹”在指示代词中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指示代词。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浅谈提高会议效率的策略让会议不再浪费
下一篇:
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罗兰·巴特神话学视角下的...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中的吴方言研究
《山海经》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借鉴意义
论《围城》的比喻特色
盛可以《野蛮生长》农民暴力女性意识
《白鹿原》之田小娥形象分析
空空道人评点《儒林外史》文化创意思想论述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