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4.4记者自身培养质疑精神和职业素养 11

4.5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运用质疑精神 12

4.6怎样规范记者的质疑精神 13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质疑精神无疑是新闻记者十分重要的职业品格,它能让记者不断探寻表面之后的真相,寻找现象之后的本质,也能够让记者在面对某种决策或建议时能够代表社会大部分人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疑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介传播的方式亦不断丰富,对于一些事件,公民也表达出越来越强烈的知情权,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如实报道,而不是以某些专家或者个人的一面之词为准。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记者具备质疑精神的必要性愈发明显,它已不单是记者本人的职业品格要求,更成为大众对记者的期待和要求。要在新闻报道中正确运用记者的质疑精神,需要记者本身的职业素养,更需要社会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本文拟通过对大量实例的研究分析,来说明新闻报道中记者的质疑精神的必要性并结合社会状况提出在新闻报道中培养、运用记者质疑精神的途径。论文网

1.2 概念的界定

质疑精神,是一种哲学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认识的可能性受限于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极端质疑精神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在逻辑上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个命题自相矛盾 。本文中所指的记者的质疑精神可定义为:交际双方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或另一方所代表的群体组织的己有言行等提出否定性疑问,旨在传达己方的怀疑、否定、批评、责难态度或获取对方的进一步解释,以消除疑问 。

质疑在人类认识上,形成了人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和判断问题的准确性。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的质疑精神既是记者符合传媒规律的职业行为模式,又是记者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所必备的品格。质疑精神要求记者能够在新闻报道中,对面事件的产生、发展,有着极高的敏锐度,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确保事件真实的报道。

2 记者的“质疑”对新闻报道的意义

2.1 新闻报道中记者“质疑”的体现

纵观我国新闻发展历程,我国新闻记者对于“质疑”的认可和应用有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在现在我国新闻事业刚刚起步的一个阶段,“质疑”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机械说教和被动发布的角色。直到80年代,新闻媒体认识到了新闻传播中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此时由于多方限制,我国的新闻传播改革进程缓慢,媒体的质疑精神尚未凸显。

2009年刊载在《新闻爱好者》上的文章《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三十年》中写道:90年代初,以《焦点访谈》及类似节目群体的出现为标志,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者”的形象逐步得到确立,新闻传播者对“质疑”的认知和实践进入起步阶段,1992 年,十四大提出要建设社会zhuyi市场经济。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各项事业改革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新闻媒体的质疑精神,1996 年,以新闻事业改革的深化和现代新闻观念的确立为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深度调查类栏目《新闻调查》。该栏目创办之初就开始较为主动地体现记者的理性精神,注重塑造栏目的“质疑”形象,经过5年的锤炼,2001年,《新闻调查》提出“以事实为基准,以法律为准绳”的栏目口号,正式把质疑作为栏目的生存方式,这标志着新闻媒体已经清醒认识到“质疑”对于自身生存的重要意义,媒体的质疑开始步入规范化操作阶段,随后,《新闻调查》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整、明确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是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并将探询事实真相,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将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作为栏目的定位,《新闻调查》强调“质疑”是调查性报道的精髓所在,要求记者在调查中能够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在不断的质疑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引发观众的思考。 文献综述

上一篇:《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下一篇:新浪微博微传播现象研究

当前中国国产艺术电影的...

浅析中国地铁广告的独特...

分析电影《恐怖游轮》中的声音应用

迈克尔哈内克影片中的暴力表现的特点

李安父亲三部曲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分析

《余罪》中余罪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家庭伦理剧中的文化冲突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