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相关研究

相比较国内而言,国外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更领先一步。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为两种:

股东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其中,前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后者力争整体价值最大化。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也更为系统和具体,2013年5月14日,COSO发布了新修订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结果有: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ERM以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等。

McConnell和Servaes(1990)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线性相关,两者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函数关系。Shleifer与Vishny(1997)两位学者分析得到股权集中度适度集中时能够让大股东积极主动地去搜集信息并有效地监督管理层,进而可以提高内部控制效率。KareenE.Brown(2012)认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管理层薪酬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Mitra、HossainandMarks(2012)研究了《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美国上市公司股权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弥补及时性的关系,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髙,公司越倾向于及时弥补內部控制缺陷,即内部控制越有效。

2、国内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历史过程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的客观性,我国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要迟于国外。国内现有的观点主要是:制度安排学说,组织结构学说,决策机制说等。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经历了其缺失时期,又从分部门研究过渡到各部门联合整理的阶段,研究日益细致准确。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主要存在四种主要观点,即割裂论、混合论、环境论和嵌合论。

刘珍、李学东(2011)研究发现,处于不同阶段下的企业,特点会有差异,内部控制的实施应该适合各阶段的治理结构特征和问题。孙永波等人(2013)运用李克特量表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管理层的重视水平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周立佳(2016)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财务质量越好。王秀波(2016)认为,当前股东普遍缺少制衡观念,“逐利”之风盛行,导致股权结构不能发挥优良用处。李元勋(2017)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的神经系统,其运行模式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他觉得股权过于集中对客观运营是有坏处的,因而应保证其内部权力的平均。步磊、范亚东(2014)研究发现,若董事会和监事会能够各司其职,那么企业整体经营效率将会有所提高,内部控制制度也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上一篇:企业⼈⼒资源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下一篇:贵金属纳米颗粒阵列国内外研究现状

聚乳酸无卤阻燃研究现状进展

黄铜阳极溶解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

转向架振动测试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轮对强度研究现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事管理系统开题报告

淮安市老漂族心理与休闲体育现状的研究

浅谈动画短片《天降好运》中的剧本创作

紫陵阁

弹道修正弹实测弹道气象数据使用方法研究

大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关系的研究

适合宝妈开的实体店,适...

组态王文献综述

林业机械作业中的安全性问题【2230字】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