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国内外冷剪机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冷轧钢材的生产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十九世纪中期,人们已经开始在十分简陋的剪切和拉拔设备上生产管材了。剪切钢材的生产,自1932年第一台R ckright式冷轧管机于美国Tube Redocing Co投入工业生产以来也有近70多年的历史了。5994
近60多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航空、汽车、原子能、导弹、火箭和空间技术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冷轧、冷拔管材的生产,不论在生产工艺和设备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扩大;用途越来越广;工艺不断改进更新;设备日益现代化等,已经成为各国冷轧、冷拔管材生产发展的显著特点。
如今精密剪切技术,成为了剪切机行业的一个热点。精密剪切方法是各国竞相发展的一种下料方法,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均研制生产了各种剪切机床或剪切模具,这些机具改变了普通剪切的一些缺陷。精密剪切方法
研究
和精密剪切设备的研制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研究和逐步应用的精密剪切方法主要有:
(1) 径向夹紧剪切,即先将棒料加紧,然后完成棒料的剪切。径向夹紧剪切的优点在于,消除了普通剪切方法棒料产生倾斜的几何原因,消除了被剪切棒料所受的弯曲力矩,从而解决了坯料线弯曲后剪切的问题,但新的问题是改变了剪切区
材料
的应力状态,形成多向应力。
(2) 轴向加压剪切,即在坯料端面施加轴向应力,使剪切过程中棒料剪切区的轴向压力增加,实现材料塑性剪切分离。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钢、铝和低碳钢等软材料。由于在剪切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压应力,剪刃和设备的工作环境恶化,而且实现机构复杂、昂贵。
(3) 氢脆温度热剪切,这种方法经常适用于低碳钢的剪切。剪切前将棒料预热至温热状态,利用这一温度区域钢的氢脆性进行剪切。虽然其剪切面的主要部分是剪切带,但凹凸较少,剪切面质量好,压塌量椭圆度都明显减小。该剪切方法适用于大直径棒料的剪切。
(4) 高速剪切,即通过高速加载提高坯料的剪切质量。在高速载荷下,被剪材料的韧性下降,脆性增大,剪切变形区域变窄,塑性变形小,从而提高了剪切质量。研究表明,在加载速度为4.5m/s以上时,剪切质量将得到明显提高。但高速剪切冲击力大,能耗高,设备受力状况恶劣。
德国Kieserling&Albrech公司的HT系列高速精密棒料剪断机有HT62、HT125、HT200、HT250等型号,能剪直径分别为16mm、32mm、50mm、64mm,滑块速度高达8m/s。日本小松制作所的高速精密剪切机MSR-115可剪直径为16~51mm。德国和日本小松制作所生产的MSR32型精密棒料剪断机最大剪切力为320KN,可剪切直径5~36mm,剪切速度为1000mm/s,生产率为125件/min。
德国EUMUCO公司生产的H.M.K液压
机械
传动棒料剪切机是应用差动剪切法(剪切面的两边将毛坯或棒料夹紧,同时,夹紧拉力和剪切力每一瞬间保持一定比例的剪切方法)进行剪切的,棒料和剪切面成一倾角,倾角的大小和材料强度有关,σb>500MPa,倾角ɑ=3º~4º;当σb<500MPa时,ɑ=7º~10º。这一机器的规格是225~1250t。
俄罗斯SKBH公司设计的棒料剪切机采用另一种机构,即坯料端的压紧力和剪切力保持一定比例,而固定刀片端的压紧力为一定值,这样机器的机构简化了,同样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类机器共三种规格,分别为250t、630t、1000t。
上述类型剪切机的共同特点就是增加了压紧力,尤其是被剪下端棒料的压紧力比原来剪切力大大增加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剪切断面的质量,这对热锻来说已经满足了要求。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国内外换热器的研究现状进展与发展趋势
下一篇:
搅拌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ERP系统与会计业务重组国内外研究现状
能量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动漫网站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现发展水平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课堂拓展题材国内外研究现状
长期护理保险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