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蜂拥控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知阶段:生物学家对自然界生物群体行为的研究;第二阶段为理解阶段:生物学者和控制学者利用计算机对群体的蜂拥现象进行模拟和仿真,由邻域内个体的简单行为规律推及整个群体行为;第三阶段为探索阶段:各学科科研人员对群体蜂拥行为进行建模、研究与探索77277
。1国外研究现状

1987年,Reynolds经过不懈地努力首次提出了蜂拥群体的模型,即著名的Boid模型[21]。这个模型的建立在研究蜂拥控制问题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他开创性地提出了蜂拥控制的三条基本行为规则,这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大多数对蜂拥行为的研究仍要参照这三条准则[22]:(1)分离:每个智能体与其他个体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发生碰撞;(2)聚合:所有智能体保持紧凑的队形;(3)速度匹配:每个智能体与其他个体保持速度一致。

1995年,Vicsek等人在Reynold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群体蜂拥模型,称为Vicsek模型。Vicsek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算法的改进,所有智能体的位置最终趋向于同一值。Vicsek的算法通俗简单,便于仿真,且更接近于模拟出现实自然界的蜂拥行为,因此获得业内人士广泛好评。论文网

2006年,Olfati-Saber提出了三条基于(

上一篇:相位调制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下一篇:马尔科夫跳变函数的系统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RBF神经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社会网络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网络隐信道的研究现状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旅游网络营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网络成瘾与时间管理倾向...

后现代网络话语力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