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IT行业“过劳死”的防范研究(2)
㈣ 我国欠缺“过劳死”的预防制度9
五、IT业“过劳死”的防范措施9
㈠ 我国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监督机构10
㈡ 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改善员工工作环境10
㈢ 建设真正办实事的工会10
㈣ 社会监督要到位10
㈤ 劳动者应树立维权观和培养健康生活习惯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13
附 录14
IT行业“过劳死”的防范研究
2015年1月25日,33岁的前缔顺
网络
副总林旭因心脏衰竭、心肌梗塞去世,人们开始重新把焦点放在“过劳死”这一话题上。“过劳死”问题的由来、现状、法律保护以及如何避免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近年来,不断出现IT行业的高管和员工猝死,人们看到“过劳死”频繁发生在IT行业,这一行业成为重灾区。我国IT行业“过劳死”呈现人数急剧增长、年龄下移的趋势。笔者通过整理最近十年媒体报道的IT行业“过劳死”的案例,综合分析IT行业“过劳死”现象现状。假如我们罗列这些年因过度劳动离世的IT从业人员,这份名单会很长。由此可见,从事IT行业工作的劳动者在高压下打着亚健康与疾病的擦边球,甚至导致死亡。IT行业的发展不能建立在透支个人健康、甚至威胁生命的基础上,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劳动者个人健康和家庭和睦,还会不利于整个IT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一)过劳死现象的背景
我国首例“过劳死”案件唐英才一案于2000年在上海静安区法院受审后,人们开始关注“过劳死”。随着科学技术和国家
经济
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同时,劳动者被工作上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身体机能下降,导致“过劳死”个案越来越多。目前,“过劳死”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刘漪在2006年2月27日关于“过劳死”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公布了对1990年至2006年在谷歌网和百度网上出现的 102个“过劳死”个案的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过劳死”发病率急速上升、男性劳动者占大多数。高发区IT阶层“过劳死”最年轻,年仅37.9岁。 “过劳死”从2011年开始已经对一线职工构成威胁,并影响至白领阶层。据《中国时报》报道,2011年3月台湾拟修“劳动基准法”,大幅提高雇主违反该法的处罚力度,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关于过劳的观点“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让人们颇为赞同。《光明日报》曾报道,国家有关部门进行过一项专项调查显示:我国人们的平均寿命是68岁,知识分子只是58岁;北京中关村的知识分子十年前是58.52岁逝世,如今只是53.34岁。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范“过劳死”,成为我国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现实课题。
(二)“过劳死”的定义
过劳死属于社会医学范畴,不是临床医学病名。
当身体感到劳累过久时,身体就像弹簧超过极限那样出现永久变形,身体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受损,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简单来讲,“过劳死”就是过度劳累工作结果导致死亡。这词的诞生源自日本词汇“KAROSHI”。 第一例“过劳死”出现在1969年,日本一位29岁的报纸发行员猝死。日本1989年出版的《医学的发展》认为过重的劳动是“过劳死”的诱因,导致高血压和动脉血管恶化,或者引发脑血管疾病以及缺血性心脏疾病、急性心力衰竭等急性疾病,甚至永远丧失劳动能力,最后导致死亡。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单亲家庭子女偏差行为的成因及矫治
下一篇:
城市环卫工职业健康保障的完善
浅谈护理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2043字】
关于淮阴师院“烟瘾”学...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