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己→利他”机制与均衡妥协

图中隐性、显性的转变可以概括为:系统内的运动有溢出系统的天然趋势,但这一趋势在没有外力辅助的情况下必然在超过系统预设阀值时被系统负反馈调节,并保持这一溢出趋势在平衡处上下浮动。而显隐之间的过渡,是基于“利己→利他”这一微观机制实现的。

曾针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从功利zhuyi关系出发导出的公益论,他提出:“从这种抽象的说法反而可以得出结论:每个人都妨碍别人利益的实现,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 

然而事实上,“利己→利他”的合理性是可以论证的:在千军万马败逃独木桥的情境下,或者在“瓶口逃生”试验中,纯粹的参与者怀着纯粹的目的,造就的结果确实是普遍的否定,然而在广大时空领域内的人类生存斗争问题,的看法,停留在简单固执地认为人在此斗争中一味贯之以“利己”,却未考虑到,当系统内的对等争斗无法保障利己时,“均衡妥协”将产生,人们被迫折中利他以利己。这时,利他不仅不与利己矛盾,而且是打破僵局的必要手段。经济人假设中“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中的“理性”,便是这一妥协产生的人性基础。而这(皆利己导致无利→为己而被迫利他→成为自觉)是一种隐性原理,不发生(于是似乎生而如此),更不表现(于表象世界),也不受表象世界的条件限制,是一种原理的纵向演进。如同斯密的例子中,面包师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进行野蛮的偷与抢,而是要通过满足他人的利益求得自己的利。事实上,普遍化和成熟化的“利己→利他”机制,正是道德的经济构架。来*自~优|尔^论:文+网www.chuibin.com +QQ752018766*

(三)人类世界生而文明,文明是世界的属性和目的

野蛮在原始的维度中进化出文明的果实,果实只显露于现实的世界。我们所说的文明是表象的文明,我们所说的野蛮是表象的野蛮,深层次的野蛮是系统打破现有文明进入更高层次文明的动力,但即便如此,它也是表象的。野蛮终其一生,只有在原理的世界里才是本源的存在。也即是说,人类世界生而文明,世界是单极性的,文明就是世界的属性和目的,现实世界任何程度的野蛮,都不是原理世界的真正的野蛮,都只是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过渡的动力。

参与者存在本身对于系统而言具有目的性。如果说是上帝创造了系统和参与者,那么上帝也必须维持系统和参与者的平衡稳定。平衡的可能性和倾向性,正是上帝赋予的两大法宝。

上一篇:《旅游法》实施后的导游回扣问题分析
下一篇:流动摊贩的城管执法困境与化解

浅析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对我国的立法启示

评《论自愿为奴》自由的基因

试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

论契约自由原则的演变与发展【10788字】

论合同自由原则【5439字】

论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5406字】

论海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