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浦东大道东西通道基坑围护设计+图纸(4)
深基坑喷锚网支护法有如异军突起,方兴未艾,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出现逐步取代传统方法和改良方法的趋势。尽管人们对该方法尚不甚了解而持有疑义或异议,还在等待和观望,尽管该方法本身从设计计算理论到施工工艺及专用设备机具尚有若干需探讨、改进和完善之处,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况十分突出,尚需编制相应的可资遵循的设计、施工规范和规定,需培训专业设计、建造及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施工队伍,致使其推广应用的速度和范围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采用该方法所建造的工程越来越多,随着各级政府机关如深圳市建设局,广东省建委及杭州、北京、武汉等地建管部门和许多建筑工程界著名专家、学者大力支持和倡导,在经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选择和考验中,岩土深基坑喷锚网支护法将以更快速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代传统方法和改良方法,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总的趋势。
锚钉墙法将进一步受到研究、设计人员重视。但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在试验、研究、积累经验阶段,距大规模推广应用尚有一定距离。
2 工程概况
2.1 地理位置
东西通道西起延安路隧道现状出口,沿浦东大道走向,东至浦东金桥路,并与轨道交通14号线6站6区间共线,全长7.9km,全线均位于浦东地区。
东西通道工程主要分为地下道路和地面道路两部分:
东西通道地下道路全长6.1km,起点接延安路隧道东出口(银城西路),终点位于浦东大道龙居路,同步建设地铁6站6区间的土建结构部分。地下道路采用双向4车道规模的汽车专用道路,道路性质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50km/h。
东西通道地面道路全长7.9km,起点同地下道路,沿浦东大道向东延伸,终点位于浦东大道金桥路,现状道路为双向4~6车道。地面道路将进行拓建,起点至龙居路路段双向6车道规模,龙居路至金桥路为双向8车道,规划红线宽度50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40 km/h。
本基坑位于浦东大道-东西通道里程k4+451.000至k4+641.000处,下方是地铁14号线的隧道。
2.2 工程地质层分布与特征描述
根据该工程的地质资料,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
杂填土:褐黄~灰~杂色,松散,以水泥、沥青路面为主,局部含较多碎石、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局部有架空现象。属第四系全新统(Q4)近代人工堆积物,层厚1.960~2.010m,土层底部标高为2.040~1.960m,该层压缩性不均,土质不均。
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褐黄~灰黄色,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干强度高。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3)中的湖水沉积物,层厚1.200~1.300m,土层底部标高为0.690~0.840m,压缩性中等。
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夹薄层粉土,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层厚5.800~6.500m,土层标高为-5.810~-4.960m,该层压缩性中等偏高。
灰色淤泥质粘土:灰色,是在潮湿和缺氧环境中未经充分分解的植物遗体堆积而成的一种有机质土,有机质含量Wu 60%,其中含水量极高,压缩性很大,且不均匀,层厚7.000~8.6000m,土层底部标高为-12.810~-13.560m。
灰色粘土:灰色,粘土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才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层厚2.400~3.300m,土层标高为-16.110~-15.960m。
灰色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夹薄层粉土,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薄层,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层厚5.300~6.700m,土层底部标高为-22.810~-21.260,该层压缩性中等偏高。
共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
闽江解放路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设计+CAD图纸
下一篇:
科技大厦地下建筑消防设计+CAD图纸
浦东中环线高架预应力混...
世纪大道城市主干道路设计+CAD图纸
上海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文...
上海浦东南路1540号地块北...
上海浦东某集装箱码头结构规范设计+CAD图纸
安徽旌德江村大道大桥(小箱梁)设计+图纸
上海浦东南路1540号地块办公楼建筑设计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