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6 2。13 4。15

白领受教育年限(年) 12。31 12。09 12。50 12。45 11。29 10。84

蓝领就业比率(%) 90。85 88。47 75。26 73。94 97。87 95。85

蓝领受教育年限(年) 6。85 7。92 8。48 9。07 6。29 7。47

资料来源:转引自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28。

我们都知道,女性在社会上若是拥有了一定的地位肯定会比男性付出的努力更多,那么实际上,女性比男性应该是更加有能力,更八面玲珑懂得安抚他人,而且更能从不同角度观看事物。如果这些是事实,那么女性就应该是绝佳的政治家和领袖,但是企业往往不会考虑到这些后续的因素或者几率仅为一半的事实,他们不是慈善家,他们录用女性往往会考虑到家庭角色的因素,由此认为录用女性的成本颇高,于是企业会更加倾向于男性。

由此可见,女性已经被绑上了家庭角色的生理特征,这也成为了女性职场升迁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女性社会价值低的重要因素。这样一来,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及家庭权利的关系中趋于弱势地位,就业结果就存在差异。

(三)资源配置的差异带来女性地位的劣势

首先,我国在为女性斗争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其实是被动的,并不是主动自发地形成一些思潮,而是透过外邦国家获得启发而组建的改革。而在西方国家,女性地位改革是内生型的,因此,中西女性在权利获得上就有了一定质的差别。事实上,国家已经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以改善妇女的地位和保护妇女的权利,例如,在促进女性参与政治参与中,中国的“规定性别比例”和“性别倾斜”政策,虽然这是对促进男女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出于政策保护的存在,意味着资源配置模式中女性为辅助的差异仍然存在。文献综述

两性在社会地位上获得的差异由资源的有效性不同而决定。目前,我国职场领域中升迁的形式依然是基于拥有社会资源厚薄决定的一个衡量方法。女性在这种配置资源的方法下被赋予是配角的观念,使她们在这样一个社会资源中的格局无法突破 。在收入、级别、专业知识等方面,男性都比女性存在优势,男性月收入明显高于女性;在事业单位科级及以上级别的干部中,男性比例都高于女性;在从事的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中,男性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重都高于女性,而一般工作人员中女性的比例比较大。

(四)社会环境对性别差异的排斥

社会性别是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关于男性与女性两种人群的不同的性格特征的理解,是通过父权主义的影响下勾勒出来的,没有生理学的的因素,而是在自然成长中得到的。人们对自我性别的认知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需要终身学习去建构,通过文化环境、家庭、经历等多种途径形成对性别角色的最终认识。在一个因为性别的差异而能导致社会资源的偏重的社会,女性是得不到相对公平的机会的。

上一篇: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和对策的探析
下一篇:论我国企业团队凝聚力的打造

基于数据挖掘的项目型企业CRM应用研究

高管胜任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自媒体传播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

基于干中学理论的员工培训形式与方法研究

企业ERP财务管理系统实施问题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丹阳飓风...

研究型高校中试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企业科研管理中统计报表...

ASP.net+sqlserver会员管理系统设计

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

“时尚与旅游”电子杂志的设计制作

农村幼儿教育开题报告

家电制造企业绿色供應链...

基于安卓平台的二维码会议管理系统设计

高校体育场馆效益研究【2772字】

华夫饼国内外研究现状

透过家徽看日本文化家紋から見る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