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年产1200吨增韧环氧树脂配方及车间工艺设计(5)
1.2.2 发展和市场情况[2]
在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两个重大的发现揭开了环氧树脂发明的帷幕。远在1891年德国的Lindmann就用对苯二酚和环氧氯丙烷反应生成了树脂状产物。1909年俄国化学家Prileschajew发现用过氧化苯甲醚和烯烃反应可生成环氧化合物。这两种化学反应至今仍是环氧树脂合成中的主要途径。
1938年之后的几年间,瑞士的Pierre castan及美国的S.O.Greenlee所发表的多项专利都揭示了双酚A 和环氧氯丙烷经缩聚反应能制得环氧树脂;用有机多元胺类或邻苯二甲酸酐均可使树脂固化,并具有优良的粘接性。不久,瑞士的CIBA公司、美国的Shell公司以及Dow Chemical公司都开始了环氧树脂的工业化生产及应用开发工作。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普通双酚A环氧树脂生产应用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环氧树脂相继问世。如1956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开始出售脂环族环氧树脂,1959年Dow化学公司生产酚醛环氧树脂。由于环氧树脂品种的增加和应用技术的开发,环氧树脂在电气绝缘、防腐涂料、金属结构的粘接等领域的应用有了突破,于是环氧树脂作为一个行业蓬勃地发展起来。目前它的品种及应用开发仍很活跃,正可谓方兴未艾。
我国环氧树脂主要从美国、西欧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2011年在我国环氧树脂进口中占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台湾、美国、韩国、日本和德国,2011年的进口量为19.6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4%;而我国环氧树脂的出口涉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出口占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为美国、中国香港、泰国、俄罗斯联邦和巴西,出口量为3.8万吨,占出口总量的45%。
从表1进出口单价来看,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进口单价明显高于出口单价,这是因为,虽然近年来我国环氧树脂产量快速增长,但专用及特种环氧树脂仍需进口,主要进口品种包括电工浇铸专用环氧树脂、
电子
元器件封装用环氧树脂、粉末涂料和汽车电泳涂料用环氧树脂等,而出口则以通用型环氧树脂为主。
表1 2002-2011年中国环氧树脂的进出口情况
1.3 产品性能及应用
1.3.1 环氧树脂的性能优缺[1]
性能优点:
(1) 力学性能高。环氧树脂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分子结构致密,所以它的力学性能高于酚醛树脂和不饱和聚酯等通用型热固性树脂。
(2) 附着力强。环氧树脂固化体系中含有活性极大的环氧基、羟基以及醚键、胺键、酯键等极性基团,赋予环氧固化物对金属、陶瓷、玻璃、混凝土、木材等极性基材以优良的附着力。
(3) 固化收缩率小。一般为1%~2%。是热固性树脂中固化收缩率最小的品种之一(酚醛树脂为8%~10%;不饱和聚酯树脂为4%~6%;有机硅树脂为4%~8%)。线胀系数也很小,一般为6×10-5/℃。所以固化后体积变化不大。
(4) 工艺性好,使用方便。环氧树脂固化时基本上不产生低分子挥发物,所以可低压成型或接触压成型。能与各种固化剂配合制造无溶剂、高固体、粉末涂料及水性涂料等环保型涂料。
(5) 优良的电绝缘性。环氧树脂是热固性树脂中介电性能最好的品种之一。
(6) 稳定性好,抗化学药品性优良。不含碱、盐等杂质的环氧树脂不易变质。只要贮存得当(密封、不受潮、不遇高温),其贮存期为1年。超期后若检验合格仍可使用。环氧固化物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其耐碱、酸、盐等多种介质腐蚀的性能优于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因此环氧树脂大量用作防腐蚀底漆,又因环氧树脂固化物呈三文网状结构,又能耐油类等的浸渍,大量应用于油槽、油轮、飞机的整体油箱内壁衬里等。
(7) 环氧固化物的耐热性一般为80~100℃。环氧树脂的耐热品种可达200℃或更高。
共8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
硫酸盐电镀锌光亮剂的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
护肤凝胶体系流变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江苏彩云年产182.5万条中高...
年产40万吨聚丙烯项目可行性研究
Aspen年产30万吨环氧丙烷项...
年产30万吨环氧丙烷可行性研究
年产40万吨聚丙烯项目技术...
年产40万吨聚丙烯项目工艺...
年产40万吨聚丙烯项目设备设计与选型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