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咏物类课堂教学设计

咏物类诗歌通常情况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它所咏之物,比如贺知章的《咏柳》、骆宾王的《咏鹅》等,读者很容易就能找出作者托物言志的对象。在本文中,笔者选用的是七年级课本中的《蝉》,《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咏物中尤多寄托,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而选用的教学实录是粤教版高一选修中《蝉》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诗歌的韵律性

《蝉》是一首五言古诗,自古以来,诗歌大多以传诵或是传唱的方式流行于民间,为人们所称道传诵,所以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环节中,便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自由朗读可以使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个别学生展示、学生互评的方式也是一种生生对话的体现;而教师补充点评则是一种师生对话。这样的对话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文本言语层面的美,即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这是在初读文本时的教学设计,在经过一系列问题讨论解答后,又一次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这一次的朗诵不再是初识文本时简单解决生字,而是在文本理解,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有了一定的思想共鸣,从而在朗诵,把握诗歌节奏韵律时更加明确了停顿、重音之处。

(二)结构的跳跃性文献综述

诗歌结构的跳跃往往表现在诗歌艺术形象、情感的跳跃。 “垂緌饮清露”,“緌”本来指的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指人之物用在了蝉的身上,这里不再是指人身份的高贵,而是从侧面表现出蝉位居高位。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打破了逻辑,实现了诗歌艺术形象的跳跃。与此同时,由形象跳跃到品格,蝉饮的是清露,露的特点是清,突出一个清。而它的声音传播久远是因为它位居高位,而位居的地方又是在梧桐树上,梧桐在古诗中象征着美好的品格。虞世南从蝉的形态、食性、声音的特点中赞美了蝉别具一格的高洁品质。

在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这样的跳跃性,更是设计了一个明确的问题“诗人借蝉自况,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意,提高阅读的概括能力,从最初的文学言语层面进入了文学形象层面。在对于这个问题探索的过程中,蝉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蝉的形象客观存在,但是主观中的蝉只是一个普通的昆虫,而诗歌中的蝉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这个主观中的形象与客观中的形象便达成了一个统一。可以说蝉清高的形象不是生活本身但是它又来自生活,使人可以联想到生活,这就做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研究
下一篇:论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及其路径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

国内外STEAM案例分析

改进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小学教学应用中的措施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舞蹈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

中班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

男幼师入职适应研究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