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孩子与他人的分享多数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以自己是否获得了物质或情感上的满足为依托,具有较强的利己性[3]。那么,幼儿会出现这些“独占、独享”行为,到底是由哪些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呢? 文献综述

5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

5.1  个体因素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幼儿表现出的一些不分享行为与其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1岁前的幼儿还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因此他们最初的动作都是无目的性的,也就不会有独占、独享的愿望。而2-3岁的幼儿开始学会使用代词“我”,这就表明他们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也认为,当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除了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还认为父母、亲人、玩具等,也都是属于自己的[4]。所以这个时候,幼儿的头脑中出现了“我的”和“自己的”概念,在他们的心中只想到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看成是自己的,他们还不能换位思考,不具备建立分享概念的能力。3到6岁的幼儿在家长、同伴、教师的影响下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但并不代表他们能付诸于行动。 另外,这个时期幼儿的分享还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由此可见,幼儿不分享行为的出现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密不可分,是其成长发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需要成人正确指导,引导幼儿自觉主动地做出分享行为。

上一篇:小班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具体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幼儿园绘本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舞蹈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中班幼儿合作认知水平现状及问题培养策略

浅谈幼儿的分享行为

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

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活动初探

中学生课堂德育刍议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