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在实证分析方面
罗小锋(2007)指出劳动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灾害等都会对粮食产量造成影响。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重要自然灾害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并运用(三)小结
在研究粮食生产方面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包括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动力、技术进步等在内的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尽管当前有许多研究者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作出巨大贡献,但仍存在局限性: 一是多数研究未考虑其他变量影响,仅仅分析了某一种变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估计结果不可靠;二是多数讨论是以一省或者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数据,少有以粮食主产区这样的局部区域分析,导致样本量较小。基于此,本文选取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对象(粮食产量之和接近全国粮食产量的75%),选取2005—2014 年度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选取固定效应模型或是随机效应模型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数量、粮食成灾面积以及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波动及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现状
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5%,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的 80%。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保障则全国粮食生产受到保障。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牵动作用。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应当分析好我国粮食主产区的情况。
表1中列出了2005年-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的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均值。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粮食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在这10年间逐年增长,而农业劳动力人数在不断下降,粮食成灾面积在2007年达到顶峰(1366.09千公顷)后呈下降趋势。科技的发展、田地的有效管理、灾害预报的有效性使得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更关键的是中央适时提出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了稳定政策的保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至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上一篇:基于东亚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探讨
下一篇:基于DEA的沪深上市银行绩效评价研究

土地流转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当前中国留学生海外代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

“中国版CDS”的成因及影响研究

中国省份对外贸易隐含碳...

2000-2015年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变

宗教极端主义对中国与巴...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