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本东芝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3。1东芝公司概况

1939年,两家日本公司(东京电器和芝浦制造所)合并,东芝公司因而诞生。通过收购其他公司,东芝实现了快速扩张,许多产品都是日本首家制造商,比如世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1998年,东芝的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剑桥研究实验室与另一个实验室合并为东芝欧洲研究有限公司。进入新世纪后,东芝在2006年1月从英国核燃料公司手中买下当时全球最大的核子反应堆制造商———西屋。

3。2东芝财务造假案件回顾

东芝(Toshiba)自成立后迅速扩张业务范围并且根据形势转变企业经营领域,发展迅猛,成功从家电行业的巨人跻身为信息技术行业的先锋,成为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和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企业。然而,这样一个有着140年历史的知名跨国集团公司在2015年2月被指控虚增利润,涉嫌违反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2015年7月20日,根据第三方委员会调查报告,由图1可见,东芝财务在七年内虚报利润约1518亿日元,东芝自主审查部分虚报利润44亿日元,财务报表“注水”金额高达1562亿日元(约12。7亿美元),占到东芝公布的5650亿日元税前利润的近1/3。2016年5月24日,东芝宣布,股本减少2399亿日元来抵消巨额亏损。

图1东芝财务造假审查虚报利润图

东芝财务造假主要手段有:通过让对方晚开发票的手段将广告费用和物流费用计入下个季度来实现本季度“盈利”;通过虚报库存产品价格从而导致库存价值虚高实现营业利润增加。此次东芝财务造假事件影响恶劣,成为东芝自成立140年以来,品牌声誉受损打击最严重的一次。田中久雄社长和佐佐木则夫副会长等在内的8名内部董事作为此次事件主要负责人于2015年7月21日引咎辞职。2016年1月27日,东芝宣布要求涉案的5名前高管的诉讼赔偿金额提高到32亿日元。4月15日,东芝公开财务造假丑闻发生后的公司重组对策,包括重新安排岗位、提前退休人员,将在日本国内外裁减14450名员工,家电、电脑以及部分半导体等部门的员工成为主要的裁员对象。财务造假丑闻给东芝公司形象带来了重创,可以说东芝想要恢复企业名誉、重整企业业务、重树企业文化等受到很大阻力。

3。3东芝造假动因及手法

3。3。1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3。3。1。1目标脱离实际

一个企业设定经营目标,必须考虑到企业综合环境,合理规划使其适应满足企业实际情况。全球个人电脑(PC)行业增长在近几年,消费需求下降,市场接近饱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司的利益至上主义者,忽略这些改变,仍然制定不合理的利润目标。为了实现不可能的利润,每个部门只能铤而走险去弄虚作假。再加上2011日本核泄漏事件,东芝的核业务东芝相关负责人并没有及时有效改变策略调整方向。为了实现难以达成的盈利,每个部门只能不择手段,试图粉饰财务报表。

3。3。1。2扭曲的企业文化论文网

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信仰“大和”文化,组织“忠孝”和“等级”,培育员工的忠诚度,提出公司各阶层员工必须只忠于社长。日本实行将终身雇佣制和与论资排辈的年功序列制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使集体利益和员工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氛围。但同时也导致企业决策权力过于集中,下属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另外日本公司注重长期激励,来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日本企业内部晋升机制使经营管理者更加关注社会荣誉和地位,而经营管理价值的荣誉和地位的价值取决于其职业生涯的长期业绩。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该公司就无法确保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因此,从图2中可以看出东芝三位社长(西田厚聪、佐佐木则夫、田中久雄)任职长达11年,为获得至高的荣誉,提高社会地位,他们之间相互不服输,竞争内斗比拼经营业绩,给下级下达不切实际的生产及盈利目标,从而有了2008年到2014年的七年造假。东芝金融丑闻,突出展现了日本的企业文化,公司高管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在日本等级森严的企业文化背景下下属员工“忠孝、等级”观念浓厚,选择实施会计造假虚增利润来努力完成上级的盈利目标。

上一篇: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以中小企业为例
下一篇:政府绩效评价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研究

上市公司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

国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

服装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审计...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