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31 ℃下麦长管蚜的生命参数表    11
2.3.1麦长管蚜的净增殖率    11
2.3.2麦长管蚜的平均世代寿命    11
2.3.3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    12
2.4 多因素对麦长管蚜种群的影响分析    14
2.4.1温度、密度、R. insecticola以及基因型对麦蚜平均世代寿命的影响    14
2.4.2温度、密度、R. insecticola以及基因型对麦蚜内禀增长率的影响    15
2.4.3温度、密度、R. insecticola的脱共生处理以及基因型对麦蚜的净增殖率影响分析    15
3 结论与讨论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脱共生菌麦长管蚜的生命表特征研究
蚜虫体内普遍存在次级共生菌。在蚜虫种群中研究较多的次级共生菌主要有:Regiella insecticola (U型)、Hamiltonella defense (T型)、Serratia symbiontica (R型)、Rickettsia(PAR)和一种螺原体(spiroplasma)[1]。例如,在豌豆蚜的次级共生菌研究中发现,次级共生菌可以提高豌豆蚜抵御天敌、高温的能力[2];S. symbiotica能够提高蚜虫的耐热性[3];H. defense能增强蚜虫对寄生性天敌的抵御能力[4];R. insecticola能增强蚜虫对真菌的抵抗能力[5],并且扩大蚜虫的寄主植物范围[6]。但是在近年的一些研究中发现感染R. insecticola的蚜虫的寿命会缩短,如不感染R. insecticola的蚜虫平均寿命为20.56天,感染R. insecticola的蚜虫平均寿命为16.07天;但感染R. insecticola的豌豆蚜的产仔量显著高于未感染R. insecticola的蚜虫[7]。
现今R. insecticola对麦长管蚜的影响研究还不多,去除R. insecticola的麦长蚜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如何,还尚未有明确的结果。因此本文研究了25℃ 、28℃ 、31℃ 三个温度下不同种群密度的去除共生菌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能力,以期明确去除共生菌R. insecticola 对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麦长管蚜的采集
1.1.1采集地点
麦长管蚜均采集于江苏省农科院试验田。采集地点的麦田面积大概为50亩。

1.1.2采集方法
在2016年6月9日、6月10日在江苏省农科院的试验田中采集了80头以上的麦长管蚜。采集麦长管蚜时,每个采集点仅采集一头麦长管蚜,每个采集点间隔至少10米,避免采集到同一头母蚜繁殖的麦长管蚜。6月9日最高温度26摄氏度,最低温度20摄氏度。6月10日最高温度30度,最低温度22度,当天的天气详情可在天气网-南京历史天气
上一篇:氟环唑对小麦赤霉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BBS家族不同储存时间后以及不同剂型对番茄促生防病效果研究

偶氮还原酶BC的脱色性能研究

草莓茎尖脱毒培养

1株好氧反硝化细菌CD1的脱氮特性研究

脱氮菌的富集分离和筛选

重组菌的诱导培养表达及...

生物反硝化中碳源转硫源条件下的脱氮研究

脱脂蚕蛹培养产油微生物...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