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以植物油脂形成亚微乳体系的规律性研究(3)
1.3 亚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Schulman给它定名为微乳状液,意思是微小颗粒的乳状液。虽然对于此类分散体系的本质是不是乳状液还有严重分歧,而微乳状液的这个名词倒是得到普遍承认,并无引起异议。关于微乳状液的本质有两派意见。一派以Schulman和Prince为主,持“微小粒子的乳状液”观点;另一派以Winsor,Shinoda,Friberg为主,持“肿胀胶团”说。第一种学说很容易解释微乳状液的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粘度小、稳定性高等性质。这一派意见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释微乳自动形成和热力学稳定性质。为此,Schulman等[6]提出混合膜具有负界面张力的说法,叫做混合膜理论。他们曾把己醇加于油-水-皂组成的乳状液体系中,当醇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乳状液变透明,形成微乳。他们测定了此过程中界面张力的变化,发现界面张力随加醇而逐步降低到零。由此推断,再加入更多的醇,界面张力应变为负值。具有负界面张力的体系在扩大界面面积时将放出能量,即
这使得乳状液颗粒变小成为自发过程,即自动形成微乳。Prince进一步解释加醇导至负界面张力的原理为:(1)醇与表面活性剂缔合而进入界面层,于是增加表面压,当表面压超过50mN/m以上,界面张力就变为负值了;(2)醇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混合界面膜的负界面张力说虽曾引起广泛注意,但终究只是一种推断,缺少实验证据。Prince的论证亦非无懈可击,例如,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压不等于两单独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压之和。另一派认为微乳是油相或水相加溶于胶团或反胶团之中,使之胀大到一定颗粒大小范围内而形成的。由于加溶作用是自动进行的过程,自动微乳化的现象便是自然的了,这种观点首先来自Winsor等的实验结果。他们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体系的缔合问题,得到两种各向同性的液相区。一为油溶液(L2),一为水溶液(L1)。他们证实,在皂或醇中加入其他成分可得L1,其中含有皂和水构成的反胶团。L2可溶解相当量的苯,不发生任何相变而得到Schulman等所制备的微乳状液。这说明微乳状液就是加溶了另一液相的胶团溶液,或称之为“肿胀的胶团”。
1.4 亚微乳液的制备
亚微乳制备应满足3个条件:在油水界面短暂的负界面张力:流动的界面膜:油分子和界面膜的联系和渗透。微乳液自发形成无需外界做功,主要靠该体系中各种成分的匹配。为了寻找这种匹配关系,目前采用HLB值,相转换温度,盐度扫描等方法[7-9]。
(1)盐度扫描法
主要是研究离子型乳化剂形成ME的条件。由于电解质可降低包围乳化剂极性端的离子氛围厚度,从而降低乳化剂分子极性端之间的排斥力,在形成ME时可使乳化剂更多地分布于油水界面膜上或油相。在非离子型乳化剂形成的溶液中由于乳化剂带有较少的电荷,所以电解质对非离子型乳化剂形成ME的相行为影响不如对离子型乳化剂形成的ME的相行为影响明显。离子型乳化剂在溶液中的分布可用经验公式表述。盐度扫描法是固定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浓度,研究不同浓度的电解质对形成ME时相行为的影响。李于佐等在溴化十四烷基吡啶〔TPB〕为乳化剂,正丁醇为助乳化剂,O/W体积比为1:1时,研究了NaCl对相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PB为2.0%、正丁醇为4.0%时.NaCI小于2%时形成下相微乳及剩余油相的二相平衡;NaCI在2.0%一4.5%时.
系统
为中相微乳、剩余油相和水相的三相平衡;NaCl大于4.5%时,系统为上相微乳和剩余水相的二相平衡。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随NaCI浓度的增大,使TPB进入油相的量增加,结果下相ME向上相ME转化。
共10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上一篇:
复合杂粮饮料的制备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
从鸡蛋蛋黄中提取分离唾液酸糖肽研究
乳扇特征风味鉴定研究
拟南芥黄酮合成调控机制
植物多酚白藜芦醇对ALEs的抑制作用
槲皮素与油脂氧化产物丙烯醛的相互作用研究
天然植物多酚白藜芦醇降...
葛仙米多糖的提取与应用
桂花米酒工艺条件研究
多元化刑事简易程序构建探讨【9365字】
国内外无刷直流电动机研究现状
《醉青春》导演作品阐述
中国古代秘书擅权的发展和恶变
高校网球场馆运营管理初探【1805字】
辩护律师的作证义务和保...
拉力采集上位机软件开发任务书
浅谈传统人文精神茬大學...
浅谈新形势下妇产科护理...
谷度酒庄消费者回访调查问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