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新型谐振式人工电磁介质的特性以及在天线设计中的应用(8)
图8 完美透镜
3.4 SRRs与双频带天线之间的关系
SRRs是开口谐振环的意思,Pendry首次提出了周期性排列的开口环谐振结构(split ring resonators, SRRs),它通过同时激发电共振和磁共振获得负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然而SRR本身即是谐振器,而且Q值相当高,作为天线的辐射体使用时,可以大大缩小天线的尺寸。
下面我们来分析SRRs的性质,下图是用HFSS建的模型。
图9 HFSS模型图
图10 SRR等效电路图
电路的谐振频率可以用 表示,其中 是每个电路的等效电感, 是每个电路的等效电容。所有的电路参数都是频率的变量,随着频率的增大SRR结构将会出现多个谐振现象。根据SRR的结构特性,开口处电容 、耦合电感M和耦合电容C随着环开口宽度d、 环间距t 和金属环宽 w的增大而减小。
当然,对于一个环来说, 是SSRR的等效电感,因此增大环的半径能显著提高等效电感,进而降低谐振频率。而且增加环开口宽度 d、环间距 t 和金属环宽w会使SRR环谐振频率变高。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双频带天线的仿真来说明SRRs在新型天线中的应用。
4 基于SRRs的微带天线设计
以下的仿真过程,我们都是通过HFSS13来实现的。
在这一部分,本人设计了一个双频小型化天线。该天线的技术指标如下:工作频率:1.24GHz和1.96GHz,谐振频率处回波损耗小于-10dB,辐射效率50%以上。
为了做出这个天线,首先,本人对SRRs环设计天线的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下面是本人设计这种天线的流程。
4.1 微带线侧边耦合馈电
图1 使用微带线进行侧边耦合馈电侧视图
图2 使用微带线进行侧边耦合馈电俯视图
此模型的不变的参数设置为: C=1mm, d=1mm, r1=4mm, r2=6mm, L=16mm, W=7.5mm
下面开始优化设计:
4.1.1 考虑微带线与环的间距的影响
理论上微带线应该是越靠近SRR环,耦合越强烈,也就是说距离不一样,与天线的匹配程度也不一样。为此,我们对不同间距p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如下图:
图3 不同间距下的S11图
分析:显然,p=0.25mm时,微带线与天线较匹配,耦合较强烈,但是,没有在两个频带处均达到-10dB以下,这里我们仅仅是分析距离对匹配的影响。
4.1.2 介质板介电常数对谐振频率点的影响
图4 不同介电常数下的S11图
分析:从此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加,谐振频率变小,因此,当我们需要低谐振频率时,可以通过增大介电常数来实现,但是介电常数的增大,同时意着价格的增加和天线损耗的增加,所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设计。
4.1.3 短路探针的位置对天线辐射的影响
这里我们使用短路线来进一步减小天线的尺寸。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微带线理论来推导。假设一微带天线大地放置,该天线已经加短路点,长边只要1/4波长考虑到支撑天线的塑胶支架介电常数大于空气的1,存在波长缩短效应正比于1/sqrt(epsilon),可以略小于四分之一波长就能形成边缘场,两边缘的场垂直分量(有部分)会抵消,水平分量加强。产生平行于地平面的线极化远场。这里我们考虑一下,短路探针放置的位置对天线S11的影响,这里,考虑两种情况,位于同一侧、交替放置。下面是HFSS模型图。
图5 短路探针交替放置模型图
图6 短路探针放置于同一侧模型图
图7 短路探针不同放置下的S11图
分析:当短路探针位于同一侧时,谐振频率较高,而当探针交替放置时,谐振频率较低,这样更有利于天线的小型化设计。因此,本文采用交替放置。
共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上一篇:
LabVIEW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平台设计
下一篇:
时滞区间系统PID控制器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Zernike多项式星载反射面天线赋形优化设计
基于涡旋电磁波的新型雷达成像技术研究
传输矩阵微环谐振器WDM系统的模拟OptiFDTD仿真
基于Skype时间序列模型的时...
单片机的数字式电感电容表设计
STC89C51单片机便携式环境检...
STM32F103C8T6单片机嵌入式的...
小型通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书
MNL模型历史城区居民活动...
《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研...
提高小學语文課堂朗读教...
从企业eHR建设谈管理信息...
浅析施工企业保理融资成...
PCI+PID算法直流力矩电机速...
高效课堂教师问卷调查表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遥感土地用变化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