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声誉机制以及互联网金融风险和监管的相关研究为本文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构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但是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挖掘。由于当前互联网金融更加虚拟化和网络化,使得它隐含的风险比传统金融中的风险更加隐蔽和复杂,而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又存在监管体制、监管理念和监管技术等方面上的问题,这些导致了监管当局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引起了互联网金融机构有激励去创造那些可能会危及金融体系平稳运行的高风险业务。鉴于声誉机制是解决监管当局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①,构建基于声誉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是必要且有效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比达咨询. 2016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R]. 2016.

[2]  盈灿咨询. 2016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R]. 2016.

[3]  盈灿咨询. 2016中国众筹行业年报[R]. 2016.

[4] Kreps D, P Milgrom, Roberts, R Wilson. R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nitely Repeated Prisons Dilemma[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27): 245 - 252.

[5] Barro R.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6(17): 3 - 20.

[6] Vickers. Signaling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86(38): 443 - 455.

[7] ArnoudW. A. Boot, AnjanV. Thakor. Self-Interested Bank Regul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5): 206.

[8] Fan Zhang. The Research on Supply-induced Demand in Medical Service Based on KMRW Reputation Model, Internatia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2010[C]. China: Wuhan, 2010.

[9]  李军林.  声誉,  控制权与博弈均衡-个关于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博弈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2(4): 38 - 45.

[10]  梁热.  证券管制效率与声誉缺失:  一个基于博弈框架的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 2005(4):81 - 86.

[11]  孙霞,  赵晓飞.  基于KMRW声誉模型的渠道联盟稳定性研究[J].  科研管理, 2009(6): 100- 106.

[12] 许亚斌, 朱先奇, 史彦虎. 基于KMRW声誉模型的众筹模式信任机制研究[J]. 数学的实 践与认识, 2015(12): 38 - 44.

[13] Steelmann, Aaron. “Bypassing Banks”[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2006(3): 37 - 40.

[14] CHIOU JYH-SHEN, SHEN CHUNG-CHIHEN. The antecedents of online financial service adoption: the impact of physical banking services on internet banking acceptance[J].Behaviour&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2(9): 859 - 871.

[15]  汤皋.  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思考[J].  金融会计, 2013(12): 55 - 59.

[16]  刘士余.  互联网金融的两条法律“底线”[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02-21.

[17]  刘斐.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J].  开放导报, 2016(3): 101 - 104.

[18]  张斌.  互联网金融规制的反思与改进[J].  南方金融, 2017(3): 37 - 45.

[19] 卜亚. 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机制构建—基于激励相容的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1): 83 - 87.

[20]  王倩,  吴承礼.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5): 86 - 91.

[21]  刘志洋.  互联网金融监管“宏观-微观”协同框架研究[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6(2): 106 -116.

[22] 管清友, 高伟刚. 互联网金融: 概念, 要素与生态[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23]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2016中国互联网金融年报[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6.

上一篇:空巢青年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下一篇:化工企业安全评价文献综述

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用户体验分层模型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保险中的数学模型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Kano模型的物流服务质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Kano模型物流服务质量提升...

价值创造与增长率模型在...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模型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

ARM新生儿水床控制系统设计硬件设计+源代码

内河智能航运信息服务(...

第三方支付风险防范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80C51单片机水箱液位控制系...

浅析地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2143字】

城镇化进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反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

机械安全标准国内外研究现状

超声波自动测量物体液位系统设计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