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计算机论文
经济论文
生物论文
数学论文
物理论文
机械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音乐舞蹈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材料科学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化学论文
自动化
管理论文
艺术论文
会计论文
土木工程
电子通信
食品科学
教学论文
医学论文
体育论文
论文下载
研究现状
任务书
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综述
范文
传播学视域下儿童动画片成人化倾向及其影响探析(2)
二、儿童动画成人化倾向探析
(一)儿童动画成人化倾向的表现
运用内容分析法探析动画成人化倾向的表现,从传播学理论观点来说,内容分析法是对所传播的对象、传达的内容进行的一种客观、
系统
描述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对传播内容一定的精读、分析、理解、比较而得出的具有科学、准确意义的能够传达作者意图的内容,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传播内容表层信息的单纯罗列,而也是对其内容结构的更高层的把握和对内涵更深刻的表达。本文从中国儿童的普遍观映情况出发,主要通过动画中主要角色的年龄,故事主要叙述内容以及动画的表现形式来划分儿童动画,重点聚焦3-6岁儿童喜爱观映的动画片,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幼儿期即学龄前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心理等发育不健全,心智单纯又极具好奇心,一些儿童活动大多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制定,而且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接触动画片且具有成人化倾向的动画片更多地会影响较低年龄段的孩子。
此处的成人化不仅指动画中的暴力问题,此问题前人已经有了不少的调查
报告
与文献研究,本文意在探讨更深层次的儿童动画中出现的其他掺杂成人世界的相关问题,主要有叙事内容成人化和表现形式成人化两大表现,具体表现见下表1-1。
儿童动画片成人化
1.叙事内容成人化
①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的渲染
②爱情、家庭、梦想等成人情感的代入
③成人观念代替儿童立意
2.表现形式成人化
④人物语言成人化
⑤展现场景成人化
⑥表现形式大片化、商业化、明星效应
表1-1 儿童动画成人化的表现
(二)儿童动画片的成人化倾向演化历程
1.上世纪50、60年代:国产动画探索,优秀作品涌现
动画业出现了大量优秀人才,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涌现,《大闹天宫》(1961-1964年)(成人化表现①)就在充分把握原著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审美心理进行情节编排和形象塑造,堪称经典,动画中虽也贯穿打斗场面,但其在中国传统的锣鼓伴奏和写意夸张的动作下,打斗场面幻化成色彩和线条的
舞蹈
,巧妙的处理而不是直白的表现,极富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这期间中国动画也在尝试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加入水墨、木偶、折纸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动画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运用简单的黑色水墨线条,灵动的画面,传达出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优秀思想品质的结合,给儿童欣赏的同时极具教育意义。木偶动画片《三只蝴蝶》(1959年)用简单的故事和多彩的画面,为儿童讲明一个团结互助的道理,而少数民族体裁的经典木偶动画《孔雀公主》(1963年)(成人化表现②)改编自傣族叙事诗,其中对爱情的描写建立在剧情的需要和伟大的民族气节之上,是一种大爱。剪纸动画片《人参娃娃》(1962年)用中国特色的剪纸塑造出一个个逼真可爱的胖娃娃形象,加上配音的童趣表现,富有中国特色,适合儿童观看。折纸动画片《聪明的鸭子》(1960年),编剧专门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确定小鸭子的造型定位,稚气中不失勇气,笨拙中满含天真,选择黑、绿、红的三只作为主要形象,深受儿童喜爱。此时期的动画专注儿童欣赏水平和心理特点,对可能涉及成人化的内容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加以规避,给儿童带来幽默、想象的同时,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也是对儿童优秀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
《重来》短剧导演阐述
下一篇:
论社交媒体语境下事件重构及影响
传播学视角下原生广告研究
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直...
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非物质...
自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
互联网下对区域品牌研究
微时代下网红的传播特点及影响以papi酱为例
新媒介环境下金庸影视剧的传播策略研究
酵母菌发酵生产天然香料...
基于Joomla平台的计算机学院网站设计与开发
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大學生...
压疮高危人群的标准化中...
STC89C52单片机NRF24L01的无线病房呼叫系统设计
浅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茬...
上海居民的社会参与研究
AES算法GPU协处理下分组加...
浅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
从政策角度谈黑龙江對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