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基地是对科技成果面向市场进行中间试验的地方,是产学研的关键环节。中间试验的能否进行以及中间试验能否成功,其一方面影响可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决定了其企业、市场能否有成熟的科技产品。学者王帅帅[3]等根据我国现有中试项目统计分析认为:经过中间试验的科技成果,其面试市场时成功率能达80%-100%,而未经过中间验试的科技成果,其面向市场时成功率低于30%。而在发达国家,Walter[4]等统计认为科学技术项目的中间试验率高达70%,而我国科技项目中间试验率只有3%左右。同时,对中试基地管理属性的认识者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与看法。裴世兰[4]等认为在管理上中试基地应当作为独立法人,应当走企业化发展的道路,直接面向市场,具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和决策权。谷德斌[5]等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在管理上中试基地应当依托某个单位(大多事业单位),不构成独立法人,这样在中试基地建设初期能够节省资源且寻求更多帮助。而国外发达国家的中试基地大多依靠大型科技公司或私立大学机构,在管理上其之间面向市场且具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权和决策权。
在中间试验基地规模的选择上,学者何林大[6]认为中试规模与科技成果的风险性具有一定关系,且科技成果的风险性随中试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同时,根据科技成果风险值和中试规模的关系存在临界中试规模点。而国外在中试规模的研究上鲜有报道。在中试基地的兴起的动力机制上,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并且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如EH.哈艾福纳等提出的技术推进模式,迈尔斯、马奎斯等提出的市场拉引模式,罗森伯格等提出的技术推—市场拉综合作用模式。此外,还有包括政环于的启动、企业家创新偏好等在内的多元动力模式[7]。学者姜照华[7]认为推动中试基地建设,进行系统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最基本动力在于社会需求(主要是市场的拉动)、科技的推动和政府的启动。
2、高校科技发展及成果转化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每年诞生的科技成果就达3万多项,而每年的国家级科技成果达6000~8000项。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保障资源条件,当前,我国高校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员为70万人左右,占全国科技力量的20%以上,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和发表的科技论文约占全国70%以上:发表SCI。El论文也分别占到SCl、E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的70%和75%以上[8]。显示出了我国研究型高校的科技产业的潜力和实力,但是不足的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9]。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据2005年清华大学发布该校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只有7.5%,全国只有百分之十几,这样的数据,充分地证明了高校的科研与需求间的较大差距。